粥样硬化如何影响冠状动脉功能:深度解析

2025-09-05 01:21:38       3608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肪样物质的沉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沉积物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阻塞,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血管内皮的损伤是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因素,而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进而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形成泡沫细胞,这是粥样斑块早期的特征性改变。

随着泡沫细胞的增多和坏死,粥样斑块逐渐增大。斑块内部脂质聚集,形成脂质核,同时伴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纤维组织的增生,形成纤维帽。纤维帽的厚度不一,薄纤维帽的斑块更易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慢性过程,受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也会加速粥样硬化的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肌缺血: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血流减少,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胸痛,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后加剧,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缓解。

心肌梗死:粥样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血流中断,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状况,可能伴随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可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影响全身器官的血液供应。

心力衰竭:长期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导致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猝死: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可引起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通常发生突然,抢救成功率低。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引起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心脏功能和人体健康。因此,积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包括戒烟、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增加体力活动、均衡饮食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保护心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张秋霞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下一篇子宫内膜癌疼痛控制: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考量
上一篇实验室检查与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策略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