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老年人群中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动脉壁内脂质的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这一病理变化不仅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而且增加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缺血性卒中,也称为脑梗死,是因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其急性期的合理治疗对于挽救生命和减少残疾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最新的医学指南,探讨缺血性卒中的科学用药策略。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个环节。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脂质成分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渗透入内皮下,触发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转变为泡沫细胞,进一步促进斑块的形成。随着斑块的增长,血管壁硬化、狭窄,最终可能引起血管闭塞,引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溶栓治疗是恢复脑血流的关键措施之一。溶栓药物能够分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然而,溶栓治疗需要在卒中发生后的“时间窗”内进行,一般为发病后4.5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窗,溶栓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就医至关重要。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其能够特异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进而溶解血栓。
除了溶栓治疗外,抗血小板药物也是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COX-1),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则通过抑制ADP受体,减少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此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管理同样重要。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LDL-C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同时,控制血压和血糖也是减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关键。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中的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LDL-C水平。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总之,合理用药是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科学与艺术。通过及时的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以及长期的血脂控制和血压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和残疾率。然而,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反应,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患者教育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患者需要了解疾病的性质、治疗的目标和可能的副作用,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黄明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