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因其微创、精准和高效的特点,在肝癌治疗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详细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射频消融术(RFA)两种方法,并讨论它们的优势与挑战。
介入治疗概述
介入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肝功能影响小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血供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如TACE、RFA、微波消融、冷冻治疗等。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TACE 是一种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切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同时发挥局部化疗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尤其是那些不能手术切除或肝功能较差的患者。TACE 的优势在于其微创性和可重复性,能够根据肿瘤的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TACE 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送至肝动脉。
(2)通过造影确定肿瘤的供血动脉。
(3)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
(4)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TACE 的疗效受到肿瘤血供、化疗药物选择、栓塞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多次TACE 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TACE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部分肿瘤血供复杂,难以完全栓塞;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栓塞后综合征等。
射频消融术(RFA)
RFA 是一种常用的消融治疗方法,利用射频能量产生的热量来消融肿瘤组织。RFA 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肝癌肿瘤,尤其是那些位于肝脏表面或容易穿刺的部位。与微波消融、冷冻治疗等相比,RFA 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确控制消融范围,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害,并且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RFA 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超声或CT 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穿刺至肿瘤组织。
(2)开启射频发生器,使电极针产生热量,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
(3)根据肿瘤大小,可采用单极、双极或多极射频电极针。
(4)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RFA 的疗效受到肿瘤大小、位置、血流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直径≤5cm 的肝癌,RFA 可获得与手术切除相似的疗效。但RFA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于直径过大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消融效果可能不理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融区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介入治疗的优势与挑战
尽管介入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但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TACE治疗,而肿瘤位置不佳或过大可能限制RFA 的应用。此外,疗效评估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等多方面因素。
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1)微创性:介入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肝功能影响小。
(2)精准性:介入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3)可重复性:根据肿瘤的反应,可多次、有计划地进行治疗。
(4)局部控制率高:对于直径较小的肿瘤,介入治疗可获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面临一些挑战:
(1)肿瘤血供复杂,难以完全栓塞,影响疗效。
(2)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消融区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3)对于直径过大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消融效果可能不理想。
(4)疗效评估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缺乏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
介入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导航系统等的应用,使得介入治疗更加精准和安全。同时,新型化疗药物和栓塞材料的开发,以及射频、微波和冷冻等消融技术的优化,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此外,介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未来,介入治疗有望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但仍需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
(1)优化介入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2)建立统一、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
(3)探索介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4)加强
葛晓松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