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血管疾病,与脑卒中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脏或血管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硬化以及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血管腔狭窄,进而使得血流受阻,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如脑卒中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起始于血管内皮层的损伤。血管内皮层是血管的内层,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一旦血管内皮受损,血液中的脂质,尤其是胆固醇,就会在受损部位沉积,形成脂质斑块。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导致血管壁进一步增厚、硬化,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能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脑卒中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当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时,脑组织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引发脑卒中。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占比超过80%。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占比不足20%。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因此,深入了解脑卒中,对于公众来说刻不容缓。
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血管健康。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
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及时治疗糖尿病。
控制血脂:定期监测血脂,及时治疗高脂血症。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限制饮酒。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保持健康体重: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血管健康,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血管健康,远离脑卒中,享受健康生活。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能够直观显示血管壁的狭窄程度、斑块大小和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一旦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应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以延缓病变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抗凝药物能够阻止血液凝固,预防血栓形成。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管理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应学会合理调节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健康。
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血管健康,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血管健康,远离脑卒中,享受健康生活。
于鹏宇
辽宁省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