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肺癌治疗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深入探讨围手术期治疗的关键策略,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治疗、术后管理、辅助治疗及康复与随访等方面,以期指导临床实践,优化治疗效果。
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治疗的第一步。对于疑似或确诊的肺癌患者,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测试和心肺功能评估等。影像学检查如CT、PET-CT等,有助于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有无远处转移。肺功能测试和心肺功能评估则有助于判断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此外,还需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术前支持方案,如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耐受性。
手术治疗是肺癌治疗的核心。根据肿瘤分期、位置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肺叶切除术、楔形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等。术中需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尽量减少肿瘤播散风险。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和肺不张等。对于部分高风险患者,可考虑行术后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术后管理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呼吸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肺功能,预防肺不张等并发症;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还需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
辅助治疗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对于部分中晚期肺癌患者,可考虑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放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前新辅助化疗通常在手术前2-3个周期,有助于评估化疗疗效和耐受性。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和分子分型,选择个体化的辅助治疗方案,如辅助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以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或PD-L1高表达的患者。
康复与随访是围手术期治疗的延续。术后应定期随访,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此外,还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长期预后。合理的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术后恢复;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之,围手术期肺癌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术前准备、手术治疗、术后管理、辅助治疗和康复随访等多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实现肺癌的精准治疗。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围手术期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技术,如微创手术、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同时,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易辉煌
湖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