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卒中:房颤患者的脑血管危机

2025-09-26 12:28:59       3022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中心源性卒中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致残率而备受关注。心源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是由心脏栓子脱落引起的脑血管栓塞。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在心源性卒中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心房颤动指的是心脏的跳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导致心房不能有效地收缩。在这种情况下,血液在左心耳处容易瘀滞,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如同不定时的“炸弹”,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流进入脑血管系统,导致血管堵塞,引起缺血性卒中。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因此增加了约5倍,而且这类卒中通常更为严重,增加了死亡和残疾的风险。

房颤导致心源性卒中的机制主要包括心房收缩功能障碍、左心房扩大、左心耳血流瘀滞和血液成分的改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心房失去规律收缩后,血液在心房内流动减慢,形成涡流,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房颤还可能引起心脏结构的改变,如心房扩大,进一步加剧血液流动的异常。

房颤患者中,血栓的形成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既往卒中史等。这些因素使得患者更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了心源性卒中的风险。因此,对于房颤患者,尤其是具有上述风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抗凝治疗,以减少卒中的风险。

心房颤动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ECG)检查,表现为心房快速、不规则的电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房颤患者,除了抗凝治疗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或电生理治疗控制心律或心率,减少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

心房颤动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合并症等因素。对于卒中风险高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抗凝治疗;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此外,对于症状明显的房颤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心房颤动的预防同样重要。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也有助于降低房颤的风险。

总之,心房颤动是心源性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导致的血液瘀滞和血栓形成是卒中发生的直接原因。对于房颤患者,特别是那些具有卒中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密切监测和有效的预防治疗,以降低心源性卒中的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医疗干预,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房颤患者免受心脑血管意外的威胁。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房颤的预防工作,通过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房颤的发病率,从而减少心源性卒中的发生。只有多管齐下,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曾涛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下一篇甲状腺癌治疗必读:围手术期护理的科学指南
上一篇心理支持对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