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公众健康。预防胃癌,除了关注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疾病外,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详细介绍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在胃癌预防中的重要性。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出现异常改变,但尚未发展成浸润性癌的过程。这种病变可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DNA损伤累积,最终可能发展为异型增生。此外,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食物摄入过多,新鲜蔬果摄入不足,也会增加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风险。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增加异型增生的发生。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免疫和炎症等多个层面。遗传因素可导致某些人群对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易感性增加。表观遗传因素,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异常,可影响基因表达,促进异型增生的发展。免疫因素,如免疫监视功能缺陷,无法及时清除异常细胞,也会促进异型增生的形成。炎症因素,如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DNA损伤累积,最终发展为异型增生。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评估。内镜下可见胃黏膜局部色泽、形态改变,病理学检查可发现上皮细胞核增大、深染等异型性改变。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型,后者癌变风险更高。低级别异型增生的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定期随访和监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癌变风险显著增加,需要积极干预和治疗。
对于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首先,应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其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适当进行放松和减压。此外,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随访,密切监测病变进展,必要时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以降低癌变风险。
总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在胃癌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公众应提高对胃癌预防的认识,重视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防治,以维护自身健康。同时,加强胃癌的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认识和重视,对于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胃癌,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胃癌防治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和预后,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罗茜
重庆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