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胰腺癌是胰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将系统地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原发性胰腺癌进行详细的科普介绍。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尽管原发性胰腺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吸烟、遗传因素、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和长期酗酒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个体患病的风险。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引起胰腺细胞DNA的损伤和修复机制的障碍,最终导致胰腺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失控,形成恶性肿瘤。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胰腺癌综合征也与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癌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长、控制不良者,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长期酗酒者胰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非饮酒者。
病理变化 原发性胰腺癌主要分为两大类:外分泌癌和内分泌癌。其中,外分泌癌占据90%以上,以腺癌为主,其病理特点为胰腺组织破坏和纤维化,肿瘤细胞呈现浸润性生长,侵袭周围组织和血管神经,导致预后较差。内分泌癌较为罕见,主要以胰岛细胞瘤为代表,能分泌激素引起相应的症状,如胰岛素瘤引起的低血糖等。胰腺癌的病理特点还包括侵袭性强和早期转移倾向,常侵犯邻近脏器如胃、十二指肠、胆道等,早期即可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
临床表现 胰腺癌在早期通常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腹痛、黄疸、消瘦和腹水等症状。腹痛多位于上腹部,表现为持续性和进行性加重,夜间尤甚,可放射至腰背部。黄疸常见于胰头癌,由于胆道受压而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消瘦和腹水则与消耗和腹膜转移有关,患者体重进行性下降,腹胀、腹围增大。在胰腺癌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远处转移,包括肝转移和肺转移等,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咳嗽、咳痰、胸痛等。
诊断方法 胰腺癌的诊断需要依赖多种检查手段,具体包括: (1)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可以帮助发现胰腺占位和胆道扩张等征象,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其中,超声是首选的筛查手段,具有无创、快捷、经济等优点。CT和MRI则能提供更多细节信息,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有无远处转移。 (2)肿瘤标志物:血清学指标如CA19-9、CEA等的升高可能提示胰腺癌的存在,但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3)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标本获取肿瘤组织,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化程度。 (4)内镜超声:对于胰腺癌的分期和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内镜超声可以近距离观察胰腺,发现早期微小病灶,评估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指导临床决策。
治疗策略 胰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的根本,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体尾切除术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的标准术式,需要切除胰头、十二指肠、部分胃和胆道,行消化道重建。胰体尾切除术则适用于胰体尾部肿瘤。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可采用新辅助化疗,以争取转化切除的机会。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控制微转移,提高手术切除率。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治疗主要以化疗、靶向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化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延长生存期。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支持治疗则包括止痛、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及预防 胰腺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5%-10%,其中手术切除后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20%-30%,而未手术切除者仅为1%-3%。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糖尿病、积极治疗慢性胰腺炎等。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戒烟5年以上者胰腺癌的发病率与非吸烟者相近。限制饮酒可以减少胰腺炎的发生,降低胰腺癌的风险
董华
原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