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中的药物外渗:识别与应对

2025-09-06 10:24:49       3055次阅读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化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化疗药物外渗作为化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降低治疗效果,因此识别和及时应对药物外渗至关重要。

一、药物外渗的定义与危害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化疗药物意外从血管外漏到周围组织的现象。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一旦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炎症、疼痛、坏死等不良反应,导致局部皮肤和软组织的严重损伤。此外,药物外渗还会导致药物分布不均,降低化疗药物的疗效,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整体治疗效果。

二、药物外渗的识别 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灼热感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发黑、坏死。 2. 穿刺部位:穿刺针刺入血管时阻力增加,或回抽无回血,提示可能发生外渗。 3. 血管通路:监测中心静脉通路的通畅性,如发现输液速度减慢,应警惕外渗可能。

三、药物外渗的预防 1. 严格掌握静脉穿刺技术,选择弹性好、血流丰富的静脉,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静脉。 2.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如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3. 密切监测输液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和反应,一旦发现外渗迹象,立即停止输液,评估外渗情况。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 1. 立即停止化疗药物输注,评估外渗的范围和程度。 2. 局部冷敷:使用冰袋冷敷外渗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持续72小时,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3. 局部封闭:使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局部封闭,减轻局部炎症和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4. 抗炎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口服或静脉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减轻炎症反应。 5. 局部护理:保持外渗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6. 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不适。

五、药物外渗的长期管理 1. 定期随访:对发生外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外渗部位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3.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化疗药物外渗是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并发症,通过加强输液管理、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外渗的发生率和危害,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药物外渗的危害,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药物外渗的认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共同应对这一并发症,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整体治疗效果。

罗福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下一篇遵循医嘱: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药物合理使用
上一篇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如何根据病情制定方案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