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防治策略:早期发现与个体化治疗

2025-09-10 20:44:08       3725次阅读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背景、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肝癌的防治策略,以期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肝癌流行病学背景 肝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尤其在亚洲地区更为明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5万例新发肝癌病例,其中约有一半发生在亚洲。肝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此外,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摄入、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血色病)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对于预防肝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早期预防 1. 控制风险因素:对于已知的肝癌风险因素,如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饮酒等,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接种可以有效预防HBV感染,从而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对于慢性HBV或HCV感染者,应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少肝脏损伤。戒酒也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长期饮酒可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热量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有助于维持肝脏健康。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在肝脏的堆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风险。此外,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也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 3. 定期体检: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饮酒者等,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等,以实现肝癌的早期发现。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肝脏超声检查和AFP检测;对于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相关检查。

三、诊断策略 1.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肝脏超声检查无创、快捷、经济,可作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法。CT和MRI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肝脏结构和病变信息,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可疑肝癌患者,可进一步行肝脏动态增强CT或MRI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FP水平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但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部分良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也可引起AFP升高,因此不能仅凭AFP水平诊断肝癌。除AFP外,其他肿瘤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DCP)、糖类抗原19-9(CA19-9)等也可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3. 组织学检查:对于可疑肝癌患者,可通过肝脏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肝脏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在进行活检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情况,以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四、治疗策略 1. 个体化治疗:对于肝癌患者,应根据肿瘤分期、肝功能、患者的一般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早期肝癌患者,肝功能良好,可考虑手术切除,以期达到根治的效果。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可采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通过局部高温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介入治疗(如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癌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阻断肿瘤的血供,抑制肿瘤的生长。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肝癌治疗手段,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或激活机体免疫应答,达到控制肿瘤进展的目的。 2. 综合治疗:对于部分肝癌患者,可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手术切除联合介入治疗,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通过介入治疗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协同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治疗效果。综合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各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和风险,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 3. 支持治疗:对于晚期肝癌患者,肿瘤负荷较大,难以通过局部治疗或系统治疗达到根治的目的。此时,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止痛治疗是晚期肝癌患者重要的支持治疗措施,可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给予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和抵抗力。心理支持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

潘登

什邡市人民医院

下一篇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副作用管理与生活质量改善
上一篇肾癌患者节日合理用药的科学依据与实践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