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及诊断要点

2025-09-20 13:13:06       3666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VD)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在动脉壁内形成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导致的斑块。这些斑块的累积导致血管狭窄,减少血液流向心脏和其他重要器官,最终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中风等严重健康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及诊断要点。

病理基础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内皮细胞损伤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容易渗透进动脉壁,被氧化后激活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标志性变化。随着时间推移,炎症细胞进一步聚集,导致斑块内部的坏死核心形成,同时纤维帽逐渐增厚,斑块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这些因素统称为危险因素,它们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例如,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LDL胆固醇的沉积;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加剧,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吸烟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LDL胆固醇的氧化;肥胖则会增加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诊断要点

: 1.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流受限有关。胸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被称为稳定型心绞痛。如果胸痛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呼吸困难可能与左心功能不全有关,提示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悸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

心电图(ECG)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或损伤的迹象,如ST段改变、T波倒置等。ST段抬高提示心肌梗死;ST段压低提示心肌缺血;T波倒置提示心肌损伤。心电图还可以显示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颤等。

血液检查

: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心肌梗死时会升高。肌钙蛋白是一种心肌特异性蛋白,其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损伤;CK-MB是心肌细胞特有的酶,其升高提示心肌梗死。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对于诊断心肌梗死和评估心肌损伤程度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程度。这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狭窄的位置、程度和范围,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超声心动图

: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室壁运动、瓣膜功能等。还可以评估血流情况,如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超声心动图对于评估心脏泵血功能和瓣膜病变非常有用。

CT冠状动脉造影

:非侵入性检查,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但对于排除冠状动脉病变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风险评估

:通过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家族史、血压、血脂水平、血糖控制等因素,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例如,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风险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血压正常者、血糖正常者。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对于高风险患者采取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管理不仅包括对症状的治疗,还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血脂水平等。了解疾病的病理基础和诊断要点对于早期识别和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至关重要。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文浩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下一篇乙肝疫苗接种:降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风险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挑战与机遇并存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