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壁内形成脂质、胶原、钙盐等物质的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血液流动。这种病变主要影响颈动脉和脑动脉,从而引发脑供血不足,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脂质代谢紊乱、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等多个环节。在疾病早期,动脉内膜出现脂质条纹,随着病程进展,脂质条纹逐渐演变为纤维斑块和复合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动受阻,脑部供血不足,会引起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头晕是由于大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组织缺氧,而头痛和眩晕则可能是由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这些症状可能在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或体位改变时加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减轻症状。
耳鸣和视物模糊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另外两个常见症状。耳鸣可能与耳内血管血流不畅有关,而视物模糊则可能是由于视网膜供血不足引起的。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存在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患者应及时就医,完善头颅CT、MRI、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
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引起短暂性意识丧失。由于脑部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暂时性缺血、缺氧,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短暂的昏迷、意识不清等症状。这种短暂性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患者应避免独自外出和从事高危工作,以防发生意外。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脑部血流不畅,影响脑神经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异常感觉。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异常,需要及时就医诊治。患者应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血流,减轻神经功能损害。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用药。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抗凝药物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介入治疗: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脑动脉狭窄,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血管支架植入术,恢复血管通畅。
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等后遗症,积极开展康复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颈动脉或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还可引起短暂性意识丧失和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存在严重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需要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通过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患者应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同时,患者应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铁新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