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其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尤其值得关注。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部动脉内壁上形成的脂肪、炎症细胞、胶原蛋白等物质的沉积,这些沉积物逐渐积累,形成斑块,影响颈动脉的血流,进而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如缺血性卒中等。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预防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管理颈动脉斑块的关键。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容易沉积在受损的血管内皮上,被氧化修饰后形成氧化型LDL-C。这些氧化型LDL-C激活血管壁内的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氧化型LDL-C后变成泡沫细胞,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脂质条纹。随着时间推移,脂质条纹逐渐发展成纤维斑块和复合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流供应,增加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二是斑块破裂后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堵塞脑血管,引发栓塞性卒中。因此,及时发现并干预颈动脉斑块,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策略上,颈动脉斑块的管理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降低血脂、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以减缓斑块的进展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阿司匹林等。对于狭窄程度较高(狭窄≥70%)或有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斑块,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CEA是将颈动脉内的斑块及内膜剥除,恢复血管通畅;CAS是在狭窄的颈动脉内植入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这两种手术可以有效改善血流,降低卒中风险。
关于颈动脉斑块的逆转,研究表明,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部分颈动脉斑块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逆转。具体措施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增加有氧运动、控制血压和血糖、调整饮食结构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甚至缩小斑块,降低卒中风险。一项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他汀治疗使颈动脉斑块体积平均缩小5.2%,降低卒中风险29%。
总之,颈动脉斑块是中老年群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和管理,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建议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颈动脉斑块。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配合药物治疗,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
王健
泰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