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全球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多样。其中,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针对性强而受到重视。本文将对介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全面解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
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直接将药物送入肿瘤血管床,旨在局部控制肿瘤生长,同时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害。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对全身的副作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然而,介入治疗并非全无风险,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包括:
异位栓塞:即栓塞剂意外进入非靶血管,导致非肿瘤组织缺血。异位栓塞的发生与操作技术、栓塞剂选择及患者血管解剖变异有关。为预防此并发症,术前应进行详尽的血管造影,精确识别血管结构,同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如明胶海绵、微球等,以减少异位栓塞的风险。
栓塞后综合征:是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多由肿瘤坏死引起,通常在治疗后1-3天内出现,并在一周内自行缓解。为了减轻栓塞后综合征的影响,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肝功能损害:尤其在存在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患者中更为常见。肝功能损害可能与化疗药物的肝毒性、肿瘤坏死释放的毒素以及栓塞引起的肝缺血有关。为预防肝功能损害,术前应评估患者的肝功能,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和剂量,术后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管损伤:可能由于导管操作不当或血管条件差引起。为减少血管损伤,术中应采用精细的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导管和导丝,避免过度扩张或损伤血管。
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风险虽然存在,但通过术前评估、精确手术操作、术后监测和患者配合,可以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提高治疗效果。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栓塞剂的开发,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进一步提高,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肝功能、肿瘤大小、位置和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化疗药物。术中,医生会采用精确的操作技术,确保栓塞剂准确送达肿瘤血管床。术后,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术前,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药物过敏史,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介入治疗作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虽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通过术前评估、精确手术操作、术后监测和患者配合,可以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提高治疗效果。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栓塞剂的开发,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进一步提高,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郭寒冰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