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异常升高为特征,这种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AS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胆固醇血症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LDL-C在动脉壁内的沉积,形成粥样斑块的过程。这些斑块可能随时间增长而变得不稳定,最终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后果。因此,有效管理LDL-C水平对于预防ASCVD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2024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降低LDL-C水平被视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要任务。该指南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人群的特点,提出了适宜的血脂管理策略。对于ASCVD高危人群,该指南建议将LDL-C降至1.8 mmol/L以下,或降低幅度超过50%。而对于极高危人群,例如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或中风的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更低,降至1.4 mmol/L以下。
在降低LDL-C的治疗策略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是两个主要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健康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和戒烟等措施。健康饮食应以低脂肪、高纤维为主,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助于降低LDL-C水平。控制体重和戒烟也是降低LDL-C水平的重要措施。
在药物治疗方面,他汀类药物因其能够有效降低LDL-C水平,并减少ASCVD事件的风险,成为了降低LDL-C的首选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中的HMG-CoA还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降低LDL-C水平。此外,某些他汀类药物还能增加HDL-C水平,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他汀类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等。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以确保用药安全。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其他降脂药物,如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
除了药物治疗,预防性治疗也是降低LDL-C的重要措施。对于ASCVD高危人群,即使LDL-C水平尚未升高,也应采取预防性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防性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旨在降低LDL-C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综上所述,降低LDL-C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关键步骤。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LDL-C水平,从而预防ASCVD的发生和发展。遵循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的建议,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实现血脂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此外,定期的血脂检查和持续的健康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只有通过综合管理,我们才能有效控制高胆固醇血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张明亮
黑龙江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