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血液、骨骼等多个系统。本文将详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如何影响这些生理过程,并分析如何通过监测肿瘤进展、维持免疫功能和合理规划治疗方案,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多发性骨髓瘤与免疫系统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异常增殖,破坏正常免疫系统平衡。肿瘤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IL-6),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降低机体免疫监视能力。此外,骨髓瘤细胞表面表达免疫抑制分子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进一步削弱免疫应答。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细菌和病毒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与正常造血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占据正常造血细胞的空间,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血细胞减少症状。贫血使患者易疲劳、缺氧,降低生活质量;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风险,增加外科手术风险;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者更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细菌和真菌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与骨病变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如RANKL,促进骨吸收,破坏骨质。导致骨质疏松、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病变。骨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此外,骨病变释放的骨基质因子如骨钙素和骨桥蛋白可促进骨髓瘤细胞增殖,形成恶性循环。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的传统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这些治疗方式虽可抑制肿瘤细胞,但也会对正常免疫细胞造成损伤,增加感染风险。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带来新的选择。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和免疫调节剂(IMiDs)可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降低感染风险。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T细胞,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监测肿瘤进展 定期监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进展,如血清M蛋白、尿轻链、骨髓浆细胞比例等,可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或耐药。根据肿瘤负荷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感染风险。此外,监测感染相关指标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有助于早期识别感染。
维持免疫功能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可采取免疫调节治疗,如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IFN)等,提高机体免疫监视能力,降低感染风险。此外,合理营养、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生活方式干预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
合理规划治疗方案 根据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特点、基础疾病、耐受性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权衡治疗强度和感染风险,避免过度治疗。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对于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可考虑减低剂量或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案。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影响免疫系统、正常造血功能、骨病变和治疗方式,增加感染风险。通过监测肿瘤进展、维持免疫功能和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可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需要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同努力,战胜这一顽疾。
赵丽娜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