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与诊断路径

2025-09-27 23:11:32       3323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病症是指动脉壁内脂质、纤维组织、钙化等物质的沉积,导致动脉壁增厚、硬化,进而影响血流,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本文将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标志物和诊断路径。

首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动脉内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关键因素。氧化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化为泡沫细胞,沉积在动脉内膜,形成脂质条纹和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 1. 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重要指标。其中,LDL-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而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其水平升高有助于清除血管内的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2.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CRP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活动性相关。CRP可反映体内炎症程度,其水平升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处于进展阶段。 3.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参与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其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相关。Lp-PLA2可水解氧化的LDL-C,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4. 髓过氧化物酶(MPO):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发挥促炎和促氧化作用,其水平升高提示病变进展。MPO可催化氧化LDL-C,促进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

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时,除了上述生物标志物外,还需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 1. 心电图(ECG):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改变。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生理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 冠状动脉造影(CAG):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手段,通过注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可直观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和病变情况。 3.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室壁运动异常等缺血性改变。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可实时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判断缺血范围和程度。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手段,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可评估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多种辅助检查手段。通过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和病变活动性,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介入治疗等多种措施。通过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以控制病变进展,改善预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干预,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王宣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下一篇无症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监测与管理
上一篇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提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愈率的关键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