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特征是动脉壁中脂质沉积所形成的斑块。这些斑块随着时间进展可能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治疗领域,对脂质管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脂质代谢异常扮演了关键角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脂质成分。当血液中LDL-C水平过高时,LDL-C分子能够穿过血管内皮层进入血管壁,并在那里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型LDL-C(oxLDL)。oxLDL具有高度的致炎症性和细胞毒性,能够激活血管壁中的巨噬细胞,促使这些细胞吞噬oxLDL而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核心过程。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oxLDL能激活血管壁内的炎症反应,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进入动脉壁,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因此,控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重要策略。
在治疗方面,有效降低LDL-C水平被证明可以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LDL-C的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有效减少肝脏中胆固醇的生成,进而降低LDL-C水平。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ASCV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多方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除了他汀类药物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降脂治疗选择,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抑制剂(PCSK9抑制剂)。PCSK9是一种肝脏表面表达的蛋白酶,能够促进LDL受体的降解,减少LDL-C的清除。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PCSK9的功能,增加LDL受体的数量,从而增强LDL-C的清除。临床试验表明,PCSK9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LDL-C水平,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PCSK9抑制剂为那些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不能充分降低LDL-C水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等措施能够改善脂质代谢,降低LDL-C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此外,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聚焦于脂质管理,特别是LDL-C的有效控制。通过他汀类药物、PCSK9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显著减少ASCV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并改善预后。未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新治疗靶点的发现,脂质管理在ASCVD治疗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此外,开发新的抗炎、抗氧化治疗药物,以及探索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蔡军
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