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性不容忽视。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血脂管理策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及复发率。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壁内脂质、纤维组织和钙化物质的沉积,导致动脉壁变厚、变硬,进而狭窄或闭塞,影响血液流动。这种病理改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和管理动脉粥样硬化对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至关重要。
首先,必须明确血脂管理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核心地位。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它会在动脉壁内形成斑块,引发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控制LDL-C在目标值以下,是降低未来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关键一步。
在设定目标值时,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推荐,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患者,LDL-C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这一目标值是基于广泛的临床研究得出的,研究表明,将LDL-C降低至这一水平以下,能够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例如,一项纳入了超过18000名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将LDL-C降低至1.8mmol/L以下,能够使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约20%。
在选择降脂药物时,他汀类药物因其显著的降LDL-C效果而成为首选。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途径,降低LDL-C水平,已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纳入了超过30项研究,涉及超过20万名患者,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使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约25%。对于那些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以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依折麦布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而PCSK9抑制剂则通过降低肝脏对LDL-C的清除发挥作用。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约30%-50%。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在血脂管理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是降低LDL-C的有效手段。建议患者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并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LDL-C水平,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和血糖水平,从而发挥全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一项纳入了超过12000名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了约30%。
药物治疗后的监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在开始用药后4-8周内进行血脂水平的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的随访能够及时发现血脂控制不佳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对于LDL-C水平未达标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强化药物治疗,如增加他汀类药物的剂量或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对于LDL-C水平达标的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确保血脂水平的持续控制。
最后,血脂管理需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患者的具体病因、合并症等都可能影响血脂管理方案的选择。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除了控制LDL-C外,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则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降脂药物,以避免潜在的肾脏损害。因此,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总结来说,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效的血脂管理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通过降低LDL-C水平、合理选择降脂药物、加强非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和个体化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此外,血脂管理还需要患者、医生和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实现血脂水平的长期控制,最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赵紫薇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