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本文将全面解读肠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特别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以期提高肠癌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共同守护肠道健康。
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炎症性肠病等。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细胞增殖失控、基因突变、肿瘤微环境改变等多个层面。遗传因素在肠癌中占据重要地位,约20%的肠癌患者具有家族遗传背景。饮食习惯对肠癌的影响不容忽视,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与肠癌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慢性炎症可增加肠癌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症状,晚期则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早期肠癌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导致很多患者延误就诊。随着肿瘤进展,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提示预后不良。
肠癌的诊断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肿瘤并进行活检。结肠镜下可观察肿瘤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对肿瘤性质做出初步判断。活检可获取肿瘤组织,进一步明确诊断。此外,CT、MRI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对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CT可评估肿瘤局部浸润情况,有无邻近器官受累;MRI有助于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PET-CT有助于判断肿瘤远处转移情况,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治疗肠癌需综合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手术是肠癌治疗的首选,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手术方式有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需根据肿瘤分期、患者一般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估。放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缩小肿瘤、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靶向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如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如PD-1抑制剂。
合理用药需遵循个体化、多学科协作原则。根据患者基因型、肿瘤分期、基础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肿瘤基因检测有助于筛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肿瘤分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分期不同,治疗策略有所差异。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总之,合理用药在肠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我们能提高肠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守护肠道健康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新药研发和治疗策略创新,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肠癌治愈率,减轻患者病痛。此外,肠癌的筛查和预防也非常重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改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等措施可降低肠癌发病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肠癌防治水平,守护肠道健康。
牛正川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