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其中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肺癌的发生与基因变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因变异不仅包括直接引发肿瘤的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ALK(间变淋巴瘤激酶),还包括间接促进肿瘤发展进程的伴随基因突变,例如KRAS和TP53。
精准医学的兴起,为肺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基于个体的遗传信息,尤其是肿瘤基因变异的特定信息,来设计和实施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法的核心在于识别肺癌患者肿瘤中的特定基因突变,并针对这些突变选择或开发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的目的是精确攻击肿瘤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之一,大约在10%至15%的白人患者和30%至40%的亚洲患者中发现。对于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表明,EGFR-TKIs治疗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达9-13个月,远高于传统化疗的4-6个月。此外,EGFR-TKIs的耐受性较好,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腹泻和肝功能异常,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
ALK基因重排是另一种重要的驱动基因突变,它在NSCLC患者中的比例约为3%至7%。ALK抑制剂的开发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相较于传统化疗,ALK抑制剂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有多种ALK抑制剂获批上市,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AL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临床研究显示,ALK抑制剂治疗ALK阳性NSCLC患者,中位PFS可达10-27个月,显著优于化疗。此外,ALK抑制剂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较好,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便秘等。
然而,并非所有的肺癌患者都携带这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对于那些不携带已知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传统化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我们对肺癌基因变异的理解不断加深,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不同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被开发出来,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NSCLC患者存在BRAF、ROS1、RET等少见驱动基因突变,针对这些突变的药物正在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有望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除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是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用于晚期NSCLC的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和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免疫治疗能够显著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且疗效持久。但免疫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益,其疗效与肿瘤的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精准筛选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之,精准医学在肺癌治疗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它通过识别和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肺癌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治疗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肺癌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除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预防和筛查也是降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通过戒烟、减少空气污染、定期体检等方式,我们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肺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余亚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