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诊断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前列。其早期症状常不明显,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准确、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胃癌的诊断手段及其原理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胃癌的诊断过程。
一、胃癌的临床表现及初步筛查
胃癌的早期症状往往隐匿,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食欲不振、轻度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出现明显的上腹疼痛、消瘦、乏力、呕血或黑便等表现。出现上述症状时,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应引起高度警惕,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检测并根除该菌可作为预防和筛查措施之一。
二、胃镜及活检:确诊的金标准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通过胃镜,医生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变化,如糜烂、肿块、溃疡及异常血管等异常表现。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唯一依据。活检不仅能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还能进行分子分型,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代胃镜技术如高清内镜、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等,提高了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三、影像学检查:分期及评估范围
影像学检查在胃癌的分期和治疗规划中起重要作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广泛应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及邻近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超声内镜(EUS)因其能近距离观察胃壁的各层结构,对判断肿瘤侵犯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胃癌局部分期的重要手段。此外,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也可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疾病评估。
四、幽门螺杆菌检测及肿瘤标志物辅助诊断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密切相关性。针对该菌的检测包括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粪便抗原检测和胃黏膜活检等。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有效降低胃癌发病风险。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在胃癌中虽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但结合临床与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和术后复查的参考指标。
五、筛查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早期胃癌通常无明显症状,如何实现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是当前诊断领域的重点。胃镜作为筛查工具在高发地区及高危人群中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早期检出率,改善预后。未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液体活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胃癌的筛查和诊断效率。
结语
胃癌的诊断是一项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过程,依靠胃镜及活检实现明确诊断,再结合影像学评估病灶范围和分期,幽门螺杆菌检测及肿瘤标志物作为补充辅助。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公众应关注胃癌相关风险因素,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配合医生完成必要检查,从而提高早期发现和治愈率。
朱梅景
扶沟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