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中发热患者的管理与注意要点
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进步,免疫治疗成为实体肿瘤等多种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调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免疫治疗不仅为许多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会,也在部分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积极的疗效。然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不容小觑,其中发热是最常见且意义复杂的表现之一。合理评估和处理发热,对于保证疗效和防止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系统梳理免疫治疗期间发热患者的管理原则与治疗注意事项,不仅关乎患者安全,也是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一、免疫治疗相关发热的机理与常见类型
免疫治疗的本质是激活免疫系统,这一过程中产生炎性反应和免疫因子释放,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药物本身引起的过敏反应,如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诱发免疫相关炎症,产生体温升高。第二类为感染性发热,这在接受大剂量激素或联合化疗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此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遭受细菌、病毒等感染。第三类则是由自身免疫紊乱引发的免疫介导性不良反应,例如肺炎、结肠炎等器官损害伴随发热。因此,鉴别发热的类型及原因,对于指导后续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二、评估发热患者的关键步骤
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发热,首要措施是详细评估病情。应包括体温测量、症状体征梳理及病史回顾,明确发热与免疫治疗的时序关系。医生需要判断发热属于单纯药物反应,还是潜藏感染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应及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监测,有助于区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必要时补充腹部、盆腔、全身PET-CT等,以寻找潜在感染灶或炎症损害。此外,应结合患者基础疾病、近期用药史和免疫功能状态,综合评估总体风险。
三、临床处理原则及个体化调整
发热患者的处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对于体温略高且无其他不适者,可先行观察,加强体温监测,嘱患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如伴有明显不适、体温高于三十八度五以上,或有寒战、呼吸困难、咳嗽、皮肤红斑、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则需及时就医。
针对感染性发热,要立即进行对症支持,同时根据感染来源及微生物培养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对于非感染性发热,尤其考虑药物过敏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应用退热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多数情况下,轻度发热无需中断免疫治疗,但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器官功能受损,应暂停甚至调整治疗方案,直至症状缓解。
四、特殊人群与多学科协作
部分患者如高龄、基础疾病较重、免疫抑制状态或合并多系统损害,处理上需更加个体化。对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肿瘤晚期等高危人群,发热往往提示更高的并发症风险。此时,需加强与多学科团队合作,如感染、重症、呼吸、消化、肿瘤等科室联动,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评估和及时干预。
五、加强患者教育与随访管理
免疫治疗期间的发热管理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应为患者普及相关知识,指导其在家自主监测体温,及时识别异常症状。若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改变、严重腹泻、疼痛或呼吸困难等表现,需立刻就诊,不可自行更改或停药。出院后应定期随访,根据患者近况调整随访频率和治疗方案,保障治疗安全进行。
结语
免疫治疗为实体肿瘤及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曙光,但发热作为常见且复杂的并发反应,管理难度较高。重视发热的鉴别诊断,规范评估流程,合理选择处理策略,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能够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随着免疫治疗相关经验的不断积累,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双向协作,将不断优化这一新型治疗方式在实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钟书玲 临沭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