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守卫健康的前哨战
引言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癌症在多数人心中被视为“绝症”,但值得强调的是,如果能够在尚处于癌前病变或早期阶段及时发现,绝大多数实体肿瘤都有望通过规范治疗实现治愈甚至根除。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一再证明,科学系统的筛查是实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最有效途径。二级预防,亦即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正在成为癌症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一、二级预防的科学价值
二级预防,是指利用医学手段,在尚无明显症状或体征的人群中,通过主动筛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从而提前干预,阻止疾病发展。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实体肿瘤在初期均无特殊症状,等到出现不适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开展二级预防的意义就在于,为疾病“截流”,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二、主要癌症的筛查对象及方法解读
癌症筛查并非“千人一面”,而是需要依据不同癌种、发病年龄、个人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筛查策略。下面围绕几种常见实体肿瘤,结合国际权威指南及我国现状,介绍科学有效的筛查方法。
肺癌——聚焦高危人群,低剂量螺旋CT助力早查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吸烟、长期接触有害气体以及高龄是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较长吸烟史(如持续三十年或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种检查对早期发现直径较小的结节、微小病变具有高敏感性,大大提高了肺癌治愈的可能性。对于长期不吸烟人群,则可根据实际危险因素及医生建议酌情筛查。
乳腺癌——超声联合钼靶,相辅相成
乳腺癌在女性中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四十岁以上女性,推荐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加钼靶X线检查。乳腺超声对致密型腺体敏感,而钼靶摄影在检测微小钙化方面优势明显,两者联合可互补不足。对于有家族史、既往良性乳腺疾病史的高危女性,筛查应适当提前,部分指南推荐三十五岁即可开始。
结直肠癌——肠镜与粪便潜血,早查并重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医学界推荐四十五岁起,无论男女均应定期筛查。肠镜可直接观察肠腔内肿瘤及癌前病变(如腺瘤性息肉),发现异常病变可同步切除,解决隐患。每五年一次的肠镜检查,配合每年一次的粪便隐血试验,对于筛查效果更为理想。有家族史或炎症性肠病等高危因素者,起始筛查年龄应适当提前。
宫颈癌——HPV检测与TCT联合,筑牢防线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肿瘤。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被公认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二十一至六十五岁的女性应定期接受HPV检测与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具体检测间隔可根据既往结果及个体风险评估制定。规律筛查不仅能尽早发现癌前病变,规范干预后大多数可逆转或完全阻断癌变过程。
三、个体化筛查与健康管理
癌症筛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健康任务。因年龄、家族史、既往疾病、生活方式等不同,每个人最佳筛查方案有所差异。科学的做法是,先进行健康评估,结合医生意见,选择合适的筛查起始年龄和间隔周期。对于绝大多数实体肿瘤,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公认的原则,但过度检查也应避免,强调循证、合理、有的放矢。
四、筛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筛查虽然能极大提升早诊率,但也需要重视检查前后的准备与随访。首先,筛查前应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相关准备,例如肠镜检查需提前清理肠道。其次,筛查结果异常时要保持理性心态,配合进一步诊治。最后,对于筛查阳性但尚未恶变的癌前病变,应遵医嘱定期随访或干预,切莫掉以轻心。
结语
癌症的早期筛查,是每个人守护健康的重要“前哨”。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筛查项目和时间,无论对于自身、家庭还是社会都意义重大。医学发展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先进的筛查工具和更加科学的预防理念。唯有“主动出击”,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癌症威胁。每个人都应树立“早筛查、早健康”的科学观念,积极面对健康管理,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陈周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