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暴露:分清 “有害” 与 “必要”

2025-09-10 20:46:22       3713次阅读

辐射暴露与致癌风险:守护健康,从科学认知开始

引言

在现代社会,辐射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医院的医学影像检查,再到日常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天然毒素。面对“辐射”“致癌”等词汇,许多人容易恐慌或误解。然而,哪些辐射是真的有害?哪些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甚至受益的?本篇文章将带您科学区分“有害”与“必要”的辐射,了解合理的防护方式,助力健康人生。

一、紫外线辐射:警惕看不见的风险

紫外线是一种无法被肉眼看见的电磁波,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最常见的环境辐射。长期暴露、特别是在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的强烈日照下,会导致皮肤细胞DNA受损,增加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这种DNA损伤随着暴露时间的累计而累积,影响往往在多年后才显现。

防护措施方面,实证显示每日使用SPF三十及PA三加号以上的防晒霜并按需补涂、穿戴宽檐帽和长袖衣服,能够有效降低紫外线伤害。同时,应尽量远离人工晒黑设备如日光浴床。这类设备所产生的强烈紫外线辐射往往比自然阳光更为剧烈,对于皮肤健康构成更大威胁。

二、医疗电离辐射:合理利用,安全受益

医疗影像检查如胸片、CT、核磁共振等在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人因听说“X光或CT检查有致癌风险”而对相关检查产生恐惧。科学依据显示,单次胸部CT检查的电离辐射剂量大约相当于一百次普通胸片。但医学上始终强调“权衡利弊”:对肺癌等实体肿瘤的早期筛查,低剂量CT获得的预期获益远远超过致癌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进行相关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出于安全考虑,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影像检查。例如长期、频繁进行PET-CT体检并无益处,反而增加了不当辐射暴露和健康风险。理性看待医疗电离辐射,有病医病、无病无须频繁查检,才是守护健康的科学之道。

三、自然环境中的致癌物:警惕隐藏风险

生活中还存在令许多人容易忽视的天然致癌物。典型代表如霉菌及其产生的天然毒素——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常见于潮湿环境下的农作物和坚果(如玉米、花生),即便经过常温烹饪也无法彻底消除。大量实验证据表明,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显著增加肝癌等实体肿瘤风险。食用此类食品时,务必挑拣去除霉变部位,避免购买和食用受潮的散装坚果,尽可能降低毒素暴露机会。

此外,部分地区有食用野生蕨菜的饮食习惯。科学研究提示,蕨类植物中的原蕨苷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风险。尽管高温烹饪可降低部分毒素含量,但无法完全消除其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限制摄入。

结语

生命离不开与环境的互动,辐射与致癌物虽暗藏风险,但充分理解其作用,采取科学防护措施,便能有效规避健康隐患。无论是紫外线辐射、医学影像检查,还是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只要做到知情、理性和适度,既能享受现代医学与自然的益处,又能坚守健康底线。您的健康,始于科学的认知和日常自律。

杨高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下一篇肝癌患者的疗养
上一篇肠癌的预防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