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筛查新选择:便潜血与肠镜,如何科学抉择
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随着医学筛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方法为肠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便潜血检测和肠镜检查,作为目前主流的筛查手段,各有优势和局限,如何在这两者之间科学选择,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一、便潜血检测:简便易行的初筛利器
便潜血检测主要通过检测粪便中微量的血液,反映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病变。近年来,粪便DNA检测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便潜血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操作简便,不需住院,无需侵入性检查,患者依从性较高,适合大规模筛查。尤其适合无症状、风险不高的普通人群作为初步筛查工具。
然而,便潜血检测存在一定假阴性率,不能直接诊断肠癌,仅提示是否需进一步检查。若检测结果异常,仍需进行肠镜确认。且对于无出血或微小病变的肠腺瘤,检测准确度有限。
二、肠镜检查:直观精准的金标准
肠镜检查被誉为肠癌筛查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及时发现息肉、肿瘤等异常。较大的优势是可同时进行息肉切除,研究显示,肠腺瘤切除可将肠癌风险降低近九成。肠镜的诊断准确性高,对早期病变的检测能力远超便潜血检测。
缺点是检查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肠道准备并涉及一定的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并发症风险。此外,检查费用较高,对医疗资源有一定要求。
三、科学筛查的合理建议
根据目前国际和国内共识,建议四十五岁及以上人群开始定期肠癌筛查。根据个人风险因素、体质和经济条件,筛查方式可灵活选择。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可先进行便潜血检测作为初筛,若结果异常,再接受肠镜检查;高风险人群(如有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患者)则应优先采取肠镜检查。
定期筛查和及时切除肠腺瘤是降低肠癌发生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筛查策略,不仅提高了早诊率,也有效减少了疾病负担。
结语
便潜血检测与肠镜检查各具优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肠癌筛查的防线。公众应树立正确的筛查意识,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定期筛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肠癌风险,实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
黎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