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合理用药及管理策略
脑卒中作为心血管系统的急性严重疾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广泛关注。合理用药不仅是急性期救治的关键,更是预防再发和防治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围绕脑卒中的合理用药原则,结合最新的临床实践和指南,系统阐述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及综合管理。
一、脑卒中的分类及治疗策略概述
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主要因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多由脑内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两类卒中在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合理用药必须依据卒中类型个体化制定。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分为急性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降脂治疗以及二级预防。而出血性脑卒中则主要聚焦于严密控制血压、减轻颅内压和防止继发性脑损伤。同时,脑卒中治疗强调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及护理团队的协调配合。
二、缺血性脑卒中的合理用药
(一)急性期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是挽救脑组织、改善预后的关键。根据国内外指南,具备适应症的患者应在发病后前三至四点五小时内接受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可有效恢复脑血流,但存在出血风险,需严格筛选患者并监测。
(二)抗血小板治疗
除溶栓外,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用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卒中复发。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适用于急性期停止静脉溶栓后或未行溶栓的患者。对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替代。个别高危患者可能采用抗血小板联合治疗,但需权衡出血风险。
(三)降脂治疗
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减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复发。他汀类药物应长期坚持,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
(四)抗凝治疗
对伴有心房颤动等高风险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抗凝治疗尤为重要。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可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卒中风险。抗凝治疗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并发症。
三、出血性脑卒中的合理用药
(一)血压控制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血压升高,合理控制血压是防止出血加重和改善预后的重点。一般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一百四十毫米汞柱以下,具体目标应结合患者情况个体化调整。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二)降低颅内压
血肿及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或高渗盐水,有助于控制颅压,预防脑疝发生。同时,应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及早发现加重迹象。
(三)预防并发症
抗癫痫药物可用于预防或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癫痫发作。此外,应防范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常见并发症,采取相应药物及护理措施。
四、个体化治疗与长期管理
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合理用药必须基于个体情况,包括疾病类型、合并症、病程进展及患者耐受性。同时,应重视生活方式改变、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促进功能恢复。
长期随访和复查是预防卒中复发的重要环节。合理调整用药方案,监测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学科团队合作是实现个体化管理、优化治疗效果的保障。
结语
脑卒中的合理用药贯穿急性期救治、二级预防及并发症管理全过程。缺血性卒中强调溶栓、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出血性卒中则侧重血压控制和降低颅内压。个体化用药结合多学科协作,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推进,脑卒中治疗将更加精准和高效,期待未来为患者带来更大福音。
韩雪更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