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
胃癌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于前列。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早期及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根本手段。然而,仅依靠手术治疗往往难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尤其是在中晚期患者中。围手术期治疗,涵盖了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将围绕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展开,介绍当前的治疗理念和实践进展。
一、围手术期治疗的概念和意义
围手术期治疗指的是包括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手术中的精准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的辅助治疗在内的综合管理过程。新辅助治疗主要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肿瘤负荷,使得手术切除更为彻底,同时降低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概率。术后辅助治疗则针对术中可能存在的微小残留病灶,进一步消灭残留癌细胞,帮助患者获取更长的无病生存期和整体生存期。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还能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术前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及其联合方案。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新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通过预先给予化疗药物,肿瘤组织可发生一定程度的缩小,从而提高手术的可切除率及根治性。此外,新辅助治疗还能早期控制潜在的微转移灶,提高患者整体的治疗预后。
新辅助放疗在部分中心也被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定向辐射减小肿瘤负荷,同时提高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已在部分临床实践中显示出改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预后的潜力。术前治疗的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及身体状况由多学科团队综合制定,确保治疗的精准和个体化。
三、精准的手术切除技术
手术是治愈胃癌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及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胃癌的手术切除愈加精准和安全。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和浸润深度,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如全胃切除、次全胃切除或局部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于提高术后生存率至关重要。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术中出血和组织损伤,还促进了手术后患者的快速恢复。此外,术中迅速的病理评估和术中超声等技术,可帮助外科医生准确判断肿瘤边界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确保手术的根治性。
四、术后辅助治疗
手术后辅助治疗同样重要,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辅助化疗是最常见的措施。根据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和体力状况,选择适合的化疗方案组合,能够有力地消灭微小的癌细胞及残留病灶。
随着分子分型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辅助治疗的补充,日益显示出潜力。针对HER2阳性胃癌患者,抗HER2单抗的辅助应用已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部分胃癌患者免疫治疗具有积极作用,未来有望成为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多学科团队的重要性
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复杂性要求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及营养科等多部门协调,集思广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综合状况,制定最适合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案,有助于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和心理辅导也不可忽视。术前营养不良患者术后恢复缓慢,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加强营养干预及心理支持,能够极大地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六、结语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新辅助治疗、精准的手术操作以及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整体生存周期。未来,随着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以及综合管理模式的推广,将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治疗前景。
王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