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超进展”:警惕肿瘤治疗过程中突发的“逆袭”
引言
近年来,免疫治疗为实体肿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无论是黑色素瘤、肺癌还是肾癌,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因免疫治疗获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生存延长。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后,肿瘤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短时间内迅猛增大,甚至恶化。医学上将这种极为特殊的肿瘤进展现象称为“免疫超进展”。本文将以“侦察战”与“误判敌情”为类比,通过生活化的创新视角,帮大家深入理解免疫超进展的原理、风险因素、识别要点及防范建议。
一、什么是“免疫超进展”——打一场“被误导的防御战”
在肿瘤对抗免疫系统的漫长较量中,人体的免疫细胞本如忠诚的“侦察兵”,一旦识别到“异常分子”,即可发起攻击。传统治疗如外科手术、放化疗,更像直接的进攻;而免疫治疗,则是激活身体自身“防护部队”的作战能力。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这支本应削弱肿瘤的“特种兵”却误判目标,不仅没有压制肿瘤,还可能在不经意间“打草惊蛇”,让肿瘤细胞获得了更强的生长信号,导致肿瘤短期内显著扩张。这种反常、加速的病情恶化过程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免疫超进展”。
二、免疫超进展的发生机制——“误发信号”让肿瘤趁机壮大
免疫超进展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个体免疫环境和肿瘤本身的遗传特征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能激活T细胞,由于某些患者体内存在特殊的基因或免疫微环境,反而使肿瘤细胞激活增殖“开关”,恶化速度远超预期。部分肿瘤还会释放促生长因子,利用免疫治疗契机加速分裂。此外,免疫系统“打击精度”不高时,还可能伤及正常组织,让身体整体状况下降,难以对抗肿瘤发展。
三、临床表现与识别——“短期暴涨”引发警觉
免疫超进展与普通的肿瘤进展不同,其典型特征是在接受免疫治疗后极短时间内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常伴随新病灶出现或原发病灶恶化。从影像学检查来看,癌灶2到3个月内比治疗前膨胀一倍以上,甚至远超预期进展速度。症状上,患者可能在短期内明显感到症状加重,如疼痛骤增、呼吸困难或神经功能减退等。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往往是在首次、少数几次免疫治疗之后即出现这种“超进展”,而非在长期用药阶段逐步显现。
四、哪些患者需要特别警惕——“高风险信号灯”
临床统计显示,虽然免疫超进展的总体发生率较低(通常低于百分之十),但下述几类实体肿瘤患者风险较高:
(一)高龄患者:年龄较大群体更易出现免疫调控异常。
(二)特定癌种:包括肺腺癌、胃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等,这些肿瘤类型在现有报道中更容易发生超进展。
(三)合并遗传易感或慢性疾病:如遗传性免疫缺陷,慢性炎症、器官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
(四)存在特定基因突变: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MDM2、EGFR等基因异常患者超进展风险升高。
此外,合并大肿块、广泛转移,或既往经过多线失败性治疗的患者,也需警惕超进展的可能性。
五、如何及早识别与防范——“联合侦察与立体防御”
针对免疫超进展,早期识别与干预尤为关键。具体建议包括:
(一)密切随访:免疫治疗初期建议每隔一到两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及早发现不寻常的肿瘤增大;
(二)全方位监测:结合血液、肿瘤标志物及分子检测,实时追踪肿瘤负荷和相关基因异常;
(三)多学科会诊:遇到肿瘤进展速度异常,应及时汇聚肿瘤科、影像、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共议对策,甄别是否为超进展;
(四)灵活调整治疗:一旦疑似免疫超进展,应迅速评估终止免疫治疗的利弊,酌情转回传统方案,如化疗、靶向等,并视情况补充对症支持。
结语
免疫超进展是肿瘤免疫治疗时代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种病情逆转现象。它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病程进展急剧,严重威胁患者生存。因此,肿瘤患者及家属在接受免疫治疗时,既要积极相信科学的力量,更要有充分的风险认知和防范意识。如果出现症状突然加剧或治疗早期影像提示肿瘤意外增大,务必及时告知医生。医学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助于我们更加精准识别高危患者,优化治疗流程,为每一位患者打造更加安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韩颖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