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胰腺的急性炎症反应。此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胰腺组织坏死、感染,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尽管大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能够通过保守治疗得以恢复,但在部分重症患者中,外科治疗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原理、适应证及发展现状,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一、急性胰腺炎的病理与治疗原则
急性胰腺炎通常由胆石、酗酒、高血脂及药物反应等引起,病理基础为胰腺内酶的异常激活导致自体消化和炎症反应,胰腺组织受损甚至坏死。疾病过程中可发生胰腺及周围组织的液体积聚和坏死灶形成,细菌感染常继发于坏死组织,成为重症胰腺炎的主要致死因素。
治疗原则应以控制炎症反应、支持脏器功能、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为核心。大多数病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只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至感染性坏死或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时,需考虑外科介入。
二、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并非初始选择,而是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条件下开展。适应证主要包括:
感染性胰腺坏死:影像学提示胰腺或周围坏死组织感染,伴重症全身炎症反应,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超过一周且对内科治疗无反应,尤其是呼吸、肾脏或循环功能障碍明显。
囊肿、脓肿形成:胰腺或周围液体积聚形成囊肿或脓肿,影响邻近组织或引发持续炎症。
机械性并发症:如胆管梗阻、肠梗阻等,需通过手术纠正。
三、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胰腺切除术因创伤大、并发症多,已较少采用。现阶段,外科治疗更侧重介入治疗和微创手术,具体包括:
治疗性穿刺引流:针对无菌或感染囊肿,通过影像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减轻压迫和感染,适用于病情较轻且局限性较强的患者。
开放或腹腔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适用于感染性坏死,尤其当穿刺引流无法控制感染时。微创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提高患者耐受性。
内镜引流术:内镜下将囊肿或脓肿与胃肠道建立引流通路,是近年来治疗继发囊肿的有效方式,兼具创伤小及恢复快的优点。
器官支持手术:对恶化的机械性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手术,例如胆管引流或肠道减压。
四、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影像、生物技术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正向精准化、微创化方向发展。通过多学科合作模式,包括消化内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干预同时提高治疗成功率。
此外,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愈发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炎症范围和生命体征,合理安排介入或手术时机,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近年来,一些中心提出延迟手术策略,即等待炎症稳定或坏死被包裹后再进行干预,已被广泛接受。
五、结语
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在控制严重感染、解除机械性障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外科治疗技术,尤其是微创和内镜技术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手术风险与患者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将更加安全、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和生活质量提升。
林瑞新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自强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