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如何做好药物选择

2025-08-04 09:22:17       3604次阅读

冠心病急性发作的药物选择新视角: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策略

引言

冠心病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急性发作往往危及生命,需要迅速且科学的处理。传统上,药物治疗关注症状缓解与生理指标的改善,然而,现代医学理念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实际需求、预期和全程管理纳入诊疗决策过程。本文将以患者为核心,结合临床药物选择的最新进展、医患协作以及家庭支持等多维度,系统阐述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的科学合理用药策略与管理要点,旨在促进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打造安全高效的管理体系。

一、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本质与风险认知

冠心病急性发作,通常表现为急性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其本质为冠状动脉发生急剧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坏死。发作时,患者常伴随突发胸痛、呼吸急促、出汗、焦虑等症状。若不及时、正确处理,极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医务人员和护理团队需充分认识每一次急性发作均是生命危险的信号,而患者本人及家属也应加强风险意识,避免延误就医。因此,药物选择的首要目标是快速缓解心肌缺血、稳定病情,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选择原则

冠心病急性发作药物治疗需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病情、既往用药史、年龄、合并疾病以及患者自身用药依从性等综合考虑。以患者为核心的管理策略,不仅关注药物疗效,更强调安全性、便捷性以及患者的感受和预期。

首先,药物选择需要优先考虑是否存在禁忌症。例如,有哮喘病史者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利尿剂及ACEI/ARB剂量。其次,在用药方案设计时,医师与患者及家属保持密切沟通,明确用药目的、可能不良反应与管理方法,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急性发作干预措施。

三、主要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应用要点

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治疗药物分为急救用药和基础管理两大类。以下从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梳理相关知识。

第一,硝酸酯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扩张冠脉,缓解心肌缺血。用于急性胸痛发作时的首选应急药物。使用后如无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救治时机。

第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尽早给予可显著降低心梗及相关并发症风险。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第三,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脏负荷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稳定期及部分急性发作患者可用,但应排除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动过缓等禁忌情况。

第四,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阿哌沙班等可有效预防新血栓形成,对高危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第五,氧疗及镇痛药物。对严重缺氧和剧烈胸痛者,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及适当镇痛处理,以缓解疼痛和焦虑,减少心脏负担。

四、药物管理中新视角:团队协作与健康教育

实现高效用药管理,需依靠多学科团队协作。临床医生负责药物方案的规范制定,护理人员在急性发作时准确评估病情、监测用药效果;而药师则可参与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管理。

家属的积极参与亦不可忽视。家庭成员需了解发作时应急用药的操作步骤,如硝酸甘油的存放及正确服用方法,同时掌握识别危险信号的能力。一旦症状加剧或持续不缓解,应果断陪同患者送医,切忌自行连续多次用药。

此外,健康宣教贯穿冠心病全程管理。告知患者戒烟限酒、均衡饮食、按时服药以及定期复诊的重要性,使其从源头上减少急性发作。

五、用药安全与新型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虽为急性发作关键,但滥用、多重用药或不规范操作风险也需高度警惕。例如,连续多次大剂量硝酸酯使用可导致严重低血压,抗血小板药物未忌口或不规范进食易引起胃肠道并发症。

近年来,新型双抗方案(即阿司匹林联合新一代P2Y12受体拮抗剂)、个体化抗凝治疗以及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的应用,均在提升急性管理效率与患者安全性上取得进展。未来,药物管理将更加精准智能,帮助医生和患者实时掌握风险变化,提前预警、快速干预。

结语

冠心病急性发作药物干预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医患共同参与、团队协作和健康管理的系统工程。只有以患者为中心,协同医护团队、家庭与社会资源,才能实现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药物选择与急救管理,为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卢东宁 南宫新长城医院

下一篇胰腺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上一篇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是多少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