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认识免疫治疗的另一面
引言
近些年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尤其是在多种晚期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成果显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免疫药物能够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被称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特殊副作用。这些反应既不同于传统化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正确认识什么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它为什么会发生,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合理应对和管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简称irAEs,是指在接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时,由于免疫系统激活过度或调控紊乱而引发的一系列身体组织和器官损害。这类不良反应最常见于PD-1、PD-L1和CTLA-4抑制剂的应用过程中。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所致的副作用不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不是直接毒性作用,而是因人体免疫反应异常活跃,错误地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和细胞所致。
二、免疫治疗如何启动免疫系统
在理解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前,需简单回顾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异物并加以清除,但癌细胞常常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免疫检查点是一类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它们能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部分肿瘤通过这些检查点分子抑制免疫攻击,从而促进自身生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就是有针对性地阻断这些信号,让免疫细胞恢复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不仅加强了对肿瘤的攻击,同时也增强了对某些正常组织的免疫反应。以下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
首先,免疫自耐受的破坏是基础。药物阻断了免疫检查点,部分原本不会被攻击的自身组织变得暴露于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之下,从而引发炎症。
其次,个体遗传易感性亦影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些人由于基因特点,更容易在免疫治疗中出现某些器官的自体免疫反应。
再次,微环境变化也可加重不良反应。免疫系统调控紊乱后,局部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导致多器官炎症发生。
四、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十分多样,几乎可影响全身各器官。常见不良反应有:
皮肤表现:如皮疹、瘙痒、色素改变,甚至严重的皮肤炎症。
消化道表现:如腹泻、腹痛、恶心、口腔炎等,有时可发展为结肠炎,甚至威胁生命。
内分泌系统损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功能不全、垂体炎等,表现为乏力、体重改变等。
肺部表现:免疫性肺炎表现为咳嗽、气促,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
肝脏、肾脏和心脏等重要器官亦可能受到影响,引发肝炎、肾炎或心肌炎等。
部分不良反应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因此免疫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上述表现。
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
虽然目前尚无完全准确的方法预测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一些已知因素会提高风险,包括既往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年龄较大、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等。此外,联合多种免疫治疗药物的方案,其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单药治疗。
六、如何预防与管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标准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前需详细评估基础疾病状况,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功能。
第二,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相关影像检查,动态监测主要器官功能变化。
第三,若出现轻度不适,如皮疹或轻度腹泻,通常可通过局部或口服药物加以缓解;对于中重度反应,则可能需要暂停治疗并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
第四,严重患者如发生严重肺炎、结肠炎、肝炎等,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综合支持治疗,有时甚至需要更强效的免疫调控药物。
此外,患者自我监测和及时报告症状同样重要,医患沟通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控制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减轻损害并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结语
免疫治疗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实体肿瘤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但其所伴随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同样值得重视。只有在全面了解这些反应的发生机制、表现形式和处理原则基础上,医患协作、密切监控,方能使更多患者在免疫治疗中安全获益。科学规范的管理,将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上享受现代医学带来的进步成果。
周莉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