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临床治疗展望-克服MSS型肠癌免疫耐药

2025-08-05 13:04:26       3872次阅读

肠癌临床治疗展望——如何破解MSS型肠癌的免疫耐药困局

引言

肠癌作为全球高发的实体肿瘤之一,一直是肿瘤学研究和治疗领域的重点。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领域备受瞩目的突破,为许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全新的生存希望。然而,针对肠癌,尤其是微卫星稳定型(MSS)肠癌,免疫疗法的疗效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不仅让临床医生与患者充满疑惑,也成为当前医学研究亟需攻克的难题。本文就MSS型肠癌的免疫耐药现状与正在崛起的新治疗策略进行梳理与展望,试图揭示“破局”之路。

一、MSS型肠癌免疫治疗的挑战

肠癌根据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分为微卫星不稳定型(MSI)与微卫星稳定型(MSS)。与MSI型肿瘤高度免疫原性、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明显不同,MSS型肠癌却表现出明显的免疫耐药现象。主要原因在于:MSS型肿瘤突变负荷较低,抗原性弱,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子丰富,导致T细胞识别与杀伤能力显著受限。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在传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下,MSS型肠癌响应率极低,几乎无法获益,成为限制肠癌免疫治疗普及的最大障碍。

二、联合策略——多通道突破免疫耐药

为应对单一免疫治疗乏力局面,研究者尝试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疗法相结合,通过多通路激活免疫系统。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联合模式正在逐步显露成效。

首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策略逐渐推广应用。TKI能通过调控肿瘤新生血管、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免疫细胞渗透,提高免疫治疗的敏感性。相关早期试验为部分MSS型患者带来了进展缓解的可能。

其次,肿瘤疫苗的联合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肿瘤疫苗可特异性激活患者自身T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能力。配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激活的免疫细胞能突破肿瘤微环境的重重包围,增强抗肿瘤作用。

再者,溶瘤病毒也是创新联合的另一路径。溶瘤病毒能够优先感染和破坏肿瘤细胞,并释放大量肿瘤抗原,激发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当前,溶瘤病毒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正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逐步显现其临床价值,为MSS型肠癌免疫耐药带来新的突破口。

三、新靶点的开发——掀起免疫治疗新浪潮

在联合策略持续推进的同时,针对免疫耐药机制本身的深入揭示也为新靶点的开发奠定基础。研究显示,MSS型肠癌免疫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强大的免疫抑制信号,这正是肿瘤“隐身”于机体免疫监视系统的重要原因。

其中,TGF-β信号通路在肿瘤生长和免疫逃逸中起着核心作用。TGF-β不仅抑制效应T细胞活性,还促进调节性T细胞扩增,维持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当前,靶向TGF-β的药物正在试图打破这一“屏障”,通过解除抑制来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认识与攻击。

另一个重要靶点则是LAG-3。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家族的新成员,LAG-3与PD-1、CTLA-4等协同调节T细胞功能,限制免疫应答。新一代LAG-3抑制剂与传统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联合应用,被寄予厚望,有望进一步解锁免疫应答的“最后关卡”。

四、精准医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多通道联合和新靶点开发,为MSS型肠癌的免疫治疗打开了突破口。但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大多数探索性研究仍停留在早期或中期阶段,部分患者获益明显但群体效果尚未跨越质变门槛。这一方面表明MSS型肠癌免疫治疗仍处早期摸索期,尚需精准识别潜在获益人群,另一方面也呼唤更加深入的机制研究与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

精准医疗理念绽放于当代医学,基因检测、分子分型以及高通量免疫影像学分析等新技术不断普及。这些手段有助于更细致地解读和预测肿瘤微环境状态,筛选和匹配最佳免疫治疗策略。展望未来,个体化结合多重“武器”的靶向方案,或将成为MSS型肠癌患者与免疫耐药“狭路相逢”时的胜利之钥。

结语

MSS型肠癌免疫耐药曾是令人无奈的“死角”,如今在多元联合、创新靶点与前沿科技的共同推动下,开始迎来曙光。未来,全面整合免疫治疗、靶向药物、肿瘤疫苗和病毒疗法,并利用精准医疗提升治疗匹配度,有望让MSS型肠癌患者获得更长久、更优质的生存。破解免疫耐药的难题,是挑战,也是一场生机盎然的科学探索和医疗创新之旅。

傅敏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下一篇宫颈癌的术后康复治疗
上一篇麦粒肿:眼睛的“小警报”,健康的“大提醒”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