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癌?
胃,在人体消化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食物进入肠道之前进行初步消化的器官。了解胃的基本解剖结构是认识胃癌的基础。胃壁由四层组织构成,最内层是黏膜层,直接与食物接触;其次是黏膜下层,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再往外是较厚的固有肌层,负责胃的运动;最外层是浆膜层,包裹保护胃体。这四层结构不仅构成了胃的基本形态,也决定了胃内肿瘤的分类和特点。
胃癌,是指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也被称为胃腺癌。黏膜上皮是胃内表面的一层细胞,负责分泌胃液和黏液,保护胃壁。癌症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能力,异常增生并侵袭周围组织。胃癌不同于胃内其他类型的肿瘤,只有当肿瘤起源于这层黏膜上皮时,才称为胃癌。
除了黏膜上皮来源的胃癌外,胃壁的其他三层组织也可能发生肿瘤,但这些肿瘤并不属于胃癌范畴。比如间叶性肿瘤,也被称为胃间质瘤,起源于胃的固有肌层或其他间质组织。还有起源于胃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即胃淋巴瘤。虽然这些肿瘤同样表现为恶性,且在临床上需重视治疗,但它们和胃癌的起源及性质不同,称谓上也有区别。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复杂的过程,通常与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以及肠化生等病理变化相关。长期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促使细胞基因发生变异,使得正常细胞逐渐演变为癌细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它能引发慢性胃炎,增加胃癌的发生率。此外,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品摄入过多)、吸烟和饮酒等也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从临床表现来看,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不适,如胃部隐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常被忽视。随着肿瘤发展,症状逐渐明显,包括持续性胃痛、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体重减轻、贫血等。晚期胃癌可能出现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的并发症,如胃穿孔、胃出口梗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通过内镜直视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明确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胃部CT、超声内镜等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是否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早期胃癌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尤其是微创胃镜下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愈率较高。对于进展期胃癌,通常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肿瘤以及辅助性的化疗和放疗,以提高生存率及减少复发风险。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这还处于不断研究和完善的阶段。
预防胃癌,同样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减少高盐、腌制和腻重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胃癌风险。幽门螺杆菌的早期检测与根除治疗,也已成为胃癌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定期胃镜检查,尤其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胃病患者,更能早期发现病变,及时干预。
总的来说,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展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对胃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有清晰认识,有助于公众理解何为胃癌及其危害,并正确应对,提高早期发现率和治愈率。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将更加精准和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刘艳辉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