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微创技术带来的新希望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肝脏解剖位置特殊且功能复杂,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受限于肿瘤大小、位置及患者肝功能状态。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微创介入手术的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成为一种安全、有效且可重复的治疗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肝癌的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肝癌及其治疗挑战
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常因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肝硬化而发病。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机会有限。此外,肝脏具有极强的代谢和解毒功能,肝功能代偿能力直接影响治疗选择和预后,因此治疗肝癌时必须综合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放疗和系统性药物治疗等。尽管手术切除是治愈的最佳选择,但很多患者因肿瘤位置深或肝功能不足无法手术。放疗和化疗副作用较大且疗效有限。故此,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式应运而生。
二、肝癌介入治疗的原理与优势
介入治疗指通过影像学设备的引导,经皮穿刺进入肝脏病变部位,实施微创操作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选择性封堵肿瘤供血血管,或直接注射抗癌药物与栓塞剂,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阻断肿瘤血供、缩小肿瘤体积的目的。
主要介入治疗方式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粒子植入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射频消融等。其优势体现在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治疗及可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特别对于无法手术患者,介入治疗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
三、介入治疗的具体方法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应用最广泛的肝癌介入治疗方式。通过导管选择性插入分支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并随后注入微小的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实现高浓度药物局部给药。该方法对肿瘤局部控制效果显著,对肝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射频消融是一种利用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发生热凝固坏死的技术。适用于直径较小且位置较表浅的肿瘤。其优点是不需开刀,治疗时间短,对周边正常组织损伤小,是微创治疗的代表。
放射性粒子植入即将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微小粒子直接植入肿瘤内,局部放射疗效持续释放,精准杀伤癌细胞,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辐射损伤。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肝癌患者,尤其是多发或复杂病灶。
四、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肝癌介入治疗适用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特别是伴随肝功能处于Child-Pugh分级A或B期的患者。评估患者的肝功能、肿瘤数量、大小及分布等因素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对肝功能较差、肿瘤广泛分布或伴有严重门静脉血栓者需慎重选择。
治疗过程中,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与肝功能,术中严密监控生命体征,确保导管精准定位。术后应关注肝功能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肝区疼痛、发热及栓塞综合症等,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风险。
五、未来展望
随着影像引导技术及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进步,肝癌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和疗效持续提升。新兴技术如免疫介入、基因治疗与介入治疗的结合,正在为肝癌患者带来更为个性化和综合的治疗方案。此外,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行,也为患者提供了包括介入治疗在内的全方位管理,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六、结语
肝癌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为许多无法手术的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通过合理的患者选择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介入治疗不仅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还能提升生活质量。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技术突破与临床研究,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治疗前景。
陆炯炯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长海院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