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关键知识点解读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健康负担。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定义、类型、危险因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对于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促进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乳腺癌的关键知识点展开,帮助读者系统掌握这一疾病的基础概念和临床知识。
一、乳腺癌的定义与主要类型
乳腺癌是源自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女性中远高于男性,约占九十九个百分点。依照其起源和形态学特征,乳腺癌主要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以及非浸润性癌等类型。
浸润性导管癌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乳腺癌的七成到八成左右。此类型的癌细胞能够突破导管的基底膜,向乳腺周围组织浸润,增加疾病的扩散风险。另一较为常见的类型是浸润性小叶癌,占据10%到15%,其起源于乳腺小叶细胞,表现出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非浸润性癌,如导管原位癌,则是早期乳腺癌的代表,癌细胞尚未突破基底膜,其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难度较小。
二、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与诱发因素
乳腺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做好预防和早期筛查。年龄是影响乳腺癌发生率的最显著因素,五十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明显升高。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亦是关键,早期初潮(十二岁前)、晚绝经(五十五岁后)、未生育或晚育、以及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病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既往有乳腺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如母亲或姐妹罹患乳腺癌者,也属于高危群体。此外,肥胖、长期饮酒、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以及存在乳腺良性疾病病史(如不典型增生)均会增加患病概率。
三、乳腺癌的常见症状与体征
乳腺癌初期通常无明显疼痛,其最典型的表现是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质地坚硬,边界不清,且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伴随症状可能包括乳头溢液,性质多为血性或浆液性;乳头发生凹陷变化;乳房皮肤出现类似酒窝的凹陷(称为“酒窝征”)以及表面呈现橘皮样纹理。此外,晚期患者常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有时甚至波及锁骨、肺部和骨骼等远处部位。
四、乳腺癌的诊断与检查方法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乳腺癌筛查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手段。对于四十岁以上女性,每年定期进行乳腺钼靶摄影是推荐选择,能有效发现微小的钙化灶,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乳腺超声检查适用于乳腺组织较致密的年轻女性,或作为钼靶检查的辅助工具。而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则主要用于高危人群,如携带BRCA基因突变者,或作为术前肿瘤评估手段。
确诊乳腺癌需依赖病理学检查,通常通过乳腺肿块的穿刺活检样本或手术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鉴定,以确定肿瘤类型和分期。
五、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依据肿瘤的分期、分型及患者整体情况而定。一线治疗通常是手术。对于早期的小肿瘤且乳房体积适中的患者,保乳手术成为首选,可最大限度保留乳房组织。若肿瘤较大或伴有淋巴结转移,常采用全乳切除术,并根据需要进行乳房重建手术以改善外观。
系统治疗常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化疗可以术前采用新辅助方式缩小肿瘤,或术后辅助杀灭残留癌细胞。内分泌疗法适用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常用药物包括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HER2阳性患者则可使用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对于晚期难治性病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抑制剂的应用也逐渐得到认可。术后放疗是局部治疗的重要环节,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六、乳腺癌的预后及预防建议
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发现时的病期密切相关,早期(Ⅰ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5%;而晚期(Ⅳ期)患者则显著降低至20%至30%之间。此外,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强调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预防方面,建议40岁及以上女性定期进行乳腺筛查。对于遗传高危人群,如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筛查年龄可提前至25岁。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关键,坚持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减少酒精摄入及避免长期熬夜,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风险。对于遗传高危者,应积极咨询专业医生,评估预防性乳腺切除和药物预防的适宜性,如他莫昔芬等药物可以降低发生风险。
总结
乳腺癌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防治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协作与公众科学认知的提升。早期发现、个性化治疗和科学预防是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希望通过对乳腺癌关键知识点的解读,能够帮助更多人增强疾病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实现健康生活。
巩翠珂
邢台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