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乳腺癌的关键知识点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将系统介绍乳腺癌的定义、类型、高危人群与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预后与预防,旨在帮助公众提高对乳腺癌的认识,促进早期发现和治疗。
一、乳腺癌的定义与类型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病例发生于女性,约占乳腺癌总数的九十九个百分点。根据其病理类型,乳腺癌主要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非浸润性癌三类。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病例的七成至八成,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扩散,临床应注意其早期的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则起始于乳腺小叶细胞,约占百分之十至十五。非浸润性癌如导管原位癌,是肿瘤尚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病变,预后通常较好,及时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二、高危人群及诱因
乳腺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某些群体存在明显的高风险。年龄是重要因素,五十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激素因素亦不可忽视,初潮较早、绝经时间较晚、未生育或晚育以及长期应用雌激素类药物均增加患病风险。遗传因素对乳腺癌发病贡献巨大,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或有直系亲属如母亲和姐妹患乳腺癌者,风险明显提升。此外,肥胖、长期饮酒、胸部接受过放疗以及乳腺良性疾病特别是非典型增生史,均为乳腺癌的危险诱因。
三、常见症状与体征
乳腺癌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乳房的无痛性肿块,常为单发,质地坚硬且边界不清,最常见于乳腺的外上象限。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乳头可出现凹陷,乳房皮肤可能显示“酒窝征”或“橘皮样变”,这是因皮肤淋巴管受累导致的表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是晚期乳腺癌的常见征象,提示癌细胞可能已发生区域淋巴转移,严重时甚至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肺部、骨骼等远处转移。
四、诊断与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乳腺钼靶摄影是针对四十岁以上女性推荐的常规筛查手段,每年一次的检查能有效捕捉早期肿瘤及微小钙化灶。乳腺超声适用于乳腺组织较致密的年轻女性,常作为钼靶的辅助检查。乳腺磁共振成像适合高危人群,尤其是携带BRCA基因突变者,且常用于术前肿瘤范围的综合评估。确诊乳腺癌需依赖病理学检查,通常通过肿块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分析得出最终诊断。
五、治疗方式
乳腺癌的治疗是多学科综合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系统治疗和局部放疗。手术是绝大多数患者的基石治疗,早期患者可选择保乳手术,即仅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适合肿瘤较小且乳房体积合适者。对于肿瘤较大或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通常进行全乳切除术,术中可联合乳房重建以改善术后外观。系统治疗涵盖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具体方案依据肿瘤分子分型决定。化疗常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以缩小肿瘤,或术后辅助治疗以根除残留病灶。内分泌治疗适合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如他莫昔芬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患者采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药物。免疫治疗则为晚期难治性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局部放疗多作为保乳手术后的常规辅助治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六、预后与预防
乳腺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超过九十五个百分点,而晚期病例则下降至二成至三成,特别是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较差。预防乳腺癌包括定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四十岁以上女性应接受定期乳腺钼靶检查,高危人群如BRCA基因携带者可提前至二十五岁开始筛查。保持适宜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酒精摄入及避免长期熬夜均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对于遗传高危人群,可考虑预防性乳腺切除或药物预防,如他莫昔芬等内分泌药物,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生率。
结语
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识别和科学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深入了解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筛查和诊断,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公众应加强乳腺癌防控意识,积极参与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努力降低乳腺癌的发生和死亡率。对于乳腺癌的具体亚型以及康复护理等内容,欢迎进一步咨询,以获取更为详尽的医学指导。
崔志勤
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