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基本认识与机制解析
肺栓塞,也称为肺动脉栓塞,是指血块或其他异物从身体其他部位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血管阻塞,影响肺部血液循环及右心功能的一种严重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血等,部分患者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右心衰竭甚至猝死。引发肺栓塞的原因较为复杂,既包含遗传因素,也涉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及手术创伤等多种诱因。
一、肺栓塞的发病机制
肺栓塞的发生通常起始于远端静脉系统,尤其是下肢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即成为栓子,经血液循环流向肺动脉,造成血流阻断。由于肺动脉栓塞直接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和右心负荷,患者可出现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堵塞的血管导致肺组织缺血坏死,增加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负担加重,严重时诱发右心衰竭。
二、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
肺栓塞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停滞及血管内皮损伤三大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来源,主要见于长期卧床、接受大手术后、外伤或怀孕期妇女等群体。此外,遗传性血液凝固异常,如抗凝蛋白缺乏或激活蛋白C抵抗,也增加发病风险。肥胖、吸烟及肿瘤等慢性病状况同样属于重要诱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表现,患者多有突发性气短、心悸、胸痛,部分伴有咯血。严重病例可出现低血压、意识障碍。医生通常依靠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影像(CT肺动脉造影)及超声评估下肢静脉情况,综合判断并确诊。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排除轻度患者的可能。
四、病理变化与生理影响
肺动脉被栓塞后,阻碍了肺的血液灌注,导致肺泡通气与血流不匹配,造成低氧血症。同时,右心室在压力急剧增加的刺激下发生扩张和功能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极易发生急性右心衰竭。肺组织缺血加重时,可能出现肺梗死,导致疼痛加剧和咯血症状。
五、预防与管理
鉴于肺栓塞的高风险和潜在威胁,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对高危人群应积极应用抗凝药物,促进早期活动,避免血流滞留,手术及重症患者应强化监测与护理。对一般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控制肥胖、戒烟及合理治疗慢性疾病,均有助减少发病概率。
结语
肺栓塞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通过深入了解其发病原理和危险因素,有利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降低死亡风险。广大公众应提高警惕,特别是有风险因素的人群,务必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呼吸健康和生命安全。
叶楠 宁波市第二医院本部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