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威胁健康的“头号杀手”,科学防治是关键
心血管疾病,简称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和血管的复杂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外周动脉疾病等。这类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健康负担极为沉重,被誉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认识心血管疾病的本质及科学防治的方法,对于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涵盖心脏及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常见的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其中,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流受阻所致。脑卒中则分为脑梗塞和脑出血,是脑部血管异常或阻塞导致的脑功能障碍。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状态,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促使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如房颤,会引起心脏节律紊乱,增加中风风险。外周动脉疾病主要影响肢体血管,导致血流不足,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原理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壁发生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的过程,逐步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阻塞。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和肥胖等因素是导致这一过程的主要风险因素。随着血管狭窄加重,心肌或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相应功能障碍。此外,心脏的电生理异常也会引发心律失常,影响心脏的有效收缩。长期心脏功能不全则发展为心力衰竭。
三、科学防治策略
面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态势,科学防治尤为关键。首先,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基础,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良好心态。食物应低盐低脂,多摄入新鲜蔬果和粗粮。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脂和血压。其次,定期体检至关重要,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遵医嘱用药控制病情,避免病情恶化。此外,控制血压与血糖、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及时医疗干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负担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心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致死率,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通过深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本质及其致病机制,坚持科学的防治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健康意识,积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共同努力抵御这一“头号杀手”的威胁。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葛振嵘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