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下的生命保卫战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幼儿。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轻微的发热、口腔溃疡及手足皮疹,病程较短且预后良好。然而,部分病例可能迅速进展为重症,表现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及时识别高危患儿、科学救治和多学科协作成为保障患儿生命安全的关键。
一、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
重症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该病毒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患儿初期可能出现高热、持续呕吐、嗜睡、烦躁等症状,随后可能发展为脑干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偏瘫等,呼吸系统受累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泡充血和肺水肿,循环系统受损表现为心率失常、血压波动甚至休克。
病毒通过血液循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引发脑干功能障碍。脑干作为调控呼吸和循环的中枢,其损伤是重症手足口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此外,病毒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免疫紊乱也加重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
二、快速识别高危患儿的重要性
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临床上,持续高热、频繁呕吐、嗜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提示病情可能加重。实验室检查中,血液中炎症指标升高、脑脊液异常以及影像学检查显示脑干受累均提示病情严重。
此外,年龄较小、免疫功能低下、病毒载量高的患儿更易发展为重症。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和循环情况,及时将疑似重症病例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
三、多学科协作的救治策略
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需要儿科、神经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治疗的核心是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支持:针对脑干受损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及时给予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确保氧合和通气功能,防止呼吸衰竭。
循环支持:监测血压和心率,应用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和治疗休克。
神经保护:使用抗炎药物和神经保护剂,减轻脑水肿和神经损伤,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早期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免疫球蛋白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肺水肿、心肌炎、继发感染等并发症,防止病情复杂化。
四、护理与康复的重要性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急性期需要严密监护,防止意外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保持气道通畅,合理营养支持,预防压疮和感染。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包括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五、结语
重症手足口病是一场多器官功能障碍下的生命保卫战,面对病毒的侵袭和复杂的临床表现,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救治经验。通过快速识别高危患儿,实施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科学护理同样不可或缺。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诊疗技术的进步,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水平必将不断提升,为更多患儿带来生命的希望。
刘浩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