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早期诊断的困境与突破:液体活检技术能否改写结局

2025-08-03 18:47:20       3368次阅读

肝癌早期诊断的困境与突破:液体活检技术能否改写结局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且死亡率居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早期肝癌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且传统检测手段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存在一定局限,许多患者往往在疾病中晚期才被确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早期诊断的现状、难点及液体活检技术的潜力,探寻它是否能够为肝癌患者的命运带来转机。

肝癌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长期饮酒、脂肪肝疾病以及环境致癌物的暴露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肝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和异常增殖,最终形成恶性肿瘤。肝细胞癌往往在肝脏的广泛纤维化或肝硬化背景下发生,这使得早期肝癌的影像学辨识更加复杂。此外,肝脏本身具备较强的代偿功能,即便部分肝组织受损,患者也可能无明显不适。因此,早期发现肝癌十分关键,但也异常艰难。

传统的肝癌筛查方法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种胎蛋白(AFP)。尽管超声是一种无创且普及的筛查工具,但其对微小肿瘤的敏感度有限,容易漏诊早期病灶。CT和MRI虽然能提供更精准的解剖信息,但高昂的费用和需要多次复查的载荷使其难以广泛普及。血清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一些肿瘤患者AFP水平正常,而部分非肿瘤性肝病患者AFP也会升高,造成诊断的误区。综合来看,现有诊断方法难以实现对早期肝癌的高效筛查和准确诊断,肝癌早期诊断的“困境”显而易见。

面对上述挑战,液体活检技术应运而生,为肝癌早筛带来了新的希望。液体活检指的是通过检测体液(主要是血液)中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实现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和动态监测。相比传统组织活检具侵袭性大、风险高等问题,液体活检具有无创性、可反复采样且实时性强的显著优势。它主要检测几类指标,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以及肿瘤相关蛋白质和代谢物等。

循环肿瘤细胞作为肿瘤从原发部位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的完整细胞,其数量和特征直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TCs在肝癌患者血液中存在且数量随肿瘤负荷增加而增加。然而,由于CTCs数量极少,分离和检测技术需要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这限制了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普及应用。

循环肿瘤DNA是来自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携带有特定的基因突变或甲基化信息。利用高通量测序和数字PCR技术,研究者可在血液中检测多种肝癌特异性基因变化,如TP53、TERT启动子突变等。此外,肝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模式也成为重要的诊断标志。液体活检通过 ctDNA分析,不仅有望实现肝癌的早期筛查,还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释放的纳米级囊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肝癌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中,携带有特定的分子标志物,能够反映肿瘤的生物行为。近年来,外泌体的鉴定和分析在肝癌液体活检中逐渐受到重视,相关技术的进步有望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虽然液体活检技术展现出极大的潜力,但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肝癌生物标志物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加了检测的复杂度,不同患者肿瘤的分子特征差异较大,如何筛选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标志物是关键。其次,液体活检目前技术成本较高,检测方法尚未统一标准,普及应用存在障碍。此外,对于早期微小肿瘤,肿瘤DNA等标志物的浓度极低,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鉴于肝脏自身疾病的影响,使得部分非肿瘤因素干扰检测结果,需要综合评估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

尽管面临挑战,液体活检无疑为肝癌早诊带来了突破口。未来,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深化,液体活检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液体活检有望与传统影像学检测和血清标志物联合应用,构建多维度的早期诊断体系,提高肝癌的发现率和诊断准确性。与此同时,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定期液体活检监测或许可以实现病状的动态掌控,提前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总之,肝癌早期诊断虽历经多年困境,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带来了新的曙光。液体活检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非侵入性和动态监控优势的检测手段,展现出改写肝癌诊断结局的巨大潜力。我们期待,在多学科协作和技术革新的推动下,肝癌早期诊断能够实现质的飞跃,为患者生命质量和生存率带来实质性提升。

陈雄飞

沧州市中心医院

下一篇垂体柄中断综合征的康复
上一篇肺癌靶向耐药后怎么办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