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隐匿而持久的慢性病变
引言
长期以来,提及癌症,众多人都会联想到“绝症”或“突发重病”,为其蒙上一层神秘而沉重的阴影。事实上,癌症并非一种突然袭来的疾病,而是一个缓慢、复杂、隐匿发生的长期病变过程。随着人类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已将癌症视为一类慢性疾病,从其发生、发展到临床表现,均具有慢性病的特征。这一认识不仅有助于消除部分误解,也为科学预防、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癌症的本质:源于细胞的长期异常
癌症不是单一的一种病,而是由多种恶性肿瘤共同构成的疾病大家族。在我国,最常见的实体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以及甲状腺癌等。这些肿瘤的共同本质在于:原本正常的体细胞发生遗传物质改变,逐步丧失了正常分化和调控能力,最终形成异常增殖、不受抑制的癌细胞。这一异常变化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的长期影响下,经过持续多年或数十年积累而发生。
二、致癌因素多样且复杂
癌症的发生往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外部或内部因素。外部致癌原因主要包括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如烟草、酒精、工业废气等)、接受过多射线或紫外线照射、长期慢性病毒或细菌感染(如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同时,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高脂肪饮食、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癌症发生风险。
另一方面,机体自身的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低下、年龄增长等内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例如,部分乳腺癌、结直肠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这类人群因为某些基因突变,使得细胞修复和监控体系相对薄弱,更易被诱发为癌变。因此,癌症实际上是环境、生活方式与个体遗传等多重因素的相互叠加和长期作用的结果。
三、肿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多阶段过程
从正常细胞变异到癌变,癌症通常要经历“起始、促进和发展”三个典型阶段。起始阶段,细胞在各种致癌物作用下,其基因发生初步异常。随后,在异常细胞不断接受刺激的促进阶段,这些细胞逐渐增殖、累积更多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当变异积累到一定临界点,一部分细胞突破生长调控体系,最终在发展期成为真正的癌细胞,并逐渐形成实体肿瘤。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潜伏期往往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绝非一蹴而就。正因为如此,许多癌症患者在体检或偶然不适时才被发现,往往已处在疾病进展阶段。
四、癌症的慢性病管理理念
将癌症视作慢性病,有助于改变“谈癌色变”的恐惧,更强调疾病的可管控性和长期与之共存的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癌症的治疗手段日益多样化,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早期肿瘤治愈率明显提升,某些类型的癌症可如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经长期管理后三十年以上存活的慢性疾病。与此同时,癌症的防控也日益重视“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例如,定期筛查乳腺、宫颈、结直肠、肺部等高发癌症部位,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提升治愈率意义重大。慢性管理还包括饮食干预、心理疏导、适度运动及复查随访等内容,旨在控制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五、科学认知促进预防与健康管理
认识到癌症是“慢性病”,提示公众要树立科学观念,注重长期健康管理。积极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适度锻炼、戒烟限酒、避免环境致癌物暴露,是有效降低癌症发生风险的关键。此外,有家族史或属于高危人群者,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定期筛查。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也同等重要,帮助患者和家庭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主动性。
结语
癌症虽是一种严重疾病,但其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慢性过程。通过综合防控、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部分癌症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甚至长期带瘤生存。科学对待、理性管理,不仅有助于消除偏见和误解,更为个人和全社会提供了更加主动有效的抗癌之路。唯有认识根本,方可健康同行。
孙亚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