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72小时】从便血到晚期:一个家庭的肠癌警示录——那些被误读的“肠道信号”与生命代价
2025年5月,浙江某三甲医院消化科的诊室里,气氛凝重。一位63岁的患者陈伯,在短短72小时内经历了从发现便血到确诊III期乙状结肠腺癌的巨大转折。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深深的震惊和痛苦之中。然而,回溯陈伯的病史,我们却发现,这场悲剧的种子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悄然埋下——那些被他及家人误认为“肠胃炎”、“痔疮”的异常信号,最终演变成无法挽回的生命代价。
一、五年伏笔:被忽视的“肠道信号”
陈伯回忆,早在五年前,他就开始偶尔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时而便秘,时而腹泻。起初,他并未在意,只当是年纪大了,肠胃功能有些紊乱。后来,他开始出现便血的情况,但因为没有明显的疼痛,且血色暗红,他便自行购买痔疮膏使用,认为只是痔疮发作。然而,这些看似微小的症状,实则是肠道发出的求救信号。
二、致命的误判:从“肠胃炎”到“痔疮”
在随后的几年里,陈伯的症状时好时坏,但他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每当出现腹部不适时,他便自行服用一些治疗肠胃炎的药物;而对于便血,他则一直认为是痔疮在作祟。他从未想过,这些症状可能与肠癌有关。这种侥幸心理和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得他错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三、72小时的生死时速:确诊晚期肠癌
直到2025年5月,陈伯的便血情况突然加重,且伴有明显的腹痛和体重下降。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医生最终确诊他为III期乙状结肠腺癌。从发现明显症状到确诊,仅仅过去了72小时。然而,此时的癌细胞已经扩散,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四、肠癌的预防:不容忽视的“肠道警报”
陈伯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提高对肠癌的警惕性,及早发现并处理“肠道警报”至关重要。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肠癌:
关注排便习惯:留意排便次数、性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如出现持续性的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定期体检: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肠癌。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适量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五、结语
陈伯的遭遇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它提醒我们,对身体发出的任何异常信号都不能掉以轻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战胜肠癌的关键。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提高公众对肠癌的认知,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的威胁,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陈恩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