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发病率上升的现状与主动防控
引言
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之一。结肠癌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作为一种可以通过科学预防和早期筛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和提高治愈率的肿瘤疾病,结肠癌的流行趋势及其危险因素亟需引起大众高度重视。本文围绕结肠癌的发病特点、高危因素、早期信号、预防与筛查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旨在帮助广大群众认识疾病、减轻恐惧,积极参与科学防控。
一、结肠癌的发病特点
结肠癌是一类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男女均有发病风险,且近年来女性发病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男性。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结肠癌的总体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尤以四十五岁以后增加更为明显。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西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以及膳食结构变化等,是推动结肠癌发病率增高的重要背景因素。
与多数实体肿瘤相似,结肠癌的发病常常具有隐匿性,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深入了解相关高危人群和风险特征,对于实现早诊早治、提升治愈率意义重大。
二、结肠癌的高危因素
结肠癌的发生具有多因素作用的复杂背景。当前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公认以下几类人群和生活方式为主要高危因素:
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是重要诱因。长期大量摄入动物脂肪、红肉、加工肉制品(如火腿、香肠、培根),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延长肠道有害物质与黏膜的接触时间,促进致癌物形成和吸收。
久坐和缺乏运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缺乏体育锻炼会减慢肠蠕动,加重便秘,长期可致结肠环境紊乱,为肿瘤发生提供温床。
肥胖与结肠癌风险密切相关。体脂增加会影响激素代谢和炎症反应,间接促进结肠黏膜的恶性转化。
家族史和遗传因素也是重要危险信号。有结肠癌家族史者,或患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的个体,其患癌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个人肠息肉史和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由于肠黏膜长期反复损伤、修复,癌变风险显著升高。
三、结肠癌的早期信号
尽管结肠癌早期常常症状轻微甚至缺乏表现,但仍有一些警示信号值得高度关注。持续性便血,尤其是暗红色血便,是较为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便血也可能见于痔疮等良性疾病,因此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时,建议及时就医筛查。
排便习惯的改变: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次数异常、粪便形状变细,均可能是肠腔受占位影响导致,需要警惕。
腹痛腹胀:若无明确饮食或感染等诱因的情况下反复发生,应警惕消化道肿块的可能。
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或贫血,也是中晚期结肠癌的常见表现之一,尤其值得中老年群体引起警觉。
四、结肠癌的预防策略
针对结肠癌高发趋势,强调“防大于治”已成为全球医学共识。科学的预防策略包括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化医学筛查相结合。
饮食结构调整是基础。建议每人每日保证充足新鲜蔬菜与全谷物摄入,适量食用豆类、水果和坚果。应大幅减少红肉(如牛、羊肉)及加工肉制品,选择白肉(如禽类、鱼类)替代。提倡低脂饮食,减少高热量甜食摄入。
增加身体活动量对于降低风险同样有效。提倡每天进行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骑行、家务劳动)。长时间办公或学习者,每隔一小时应起身活动。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将有助于降低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戒烟限酒,减少酒精摄入和烟草危害,也是综合预防肿瘤的有效途径。
五、规范化筛查助力早发现
医学筛查是实现早诊早治、显著降低结肠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国内外健康指南普遍推荐:对于五十岁以上的普通风险人群,应每五至十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对于高风险群体(如有家族史、息肉史者),应提前至四十或四十五岁起开始定期筛查。
肠镜检查能直接发现并处理早期癌变或癌前病变(如腺瘤性息肉),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便隐血试验作为便捷的初筛手段,建议每年一次,可及时发现无症状早期患者,有利于后续进一步筛查。
结语
结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但并非“不可防御”。科学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范筛查,已成为应对这一疾病的有效武器。社会各界与广大公众应共同提高防病意识,关注自身健康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和主动体检,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可以大幅度减少结肠癌的危害,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安宁。
李舒展 天津市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