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不良反应:免疫性肠炎的治疗

2025-07-28 12:14:00       3449次阅读

免疫治疗相关肠道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引言

近年来,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体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这类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帮助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然而,随着免疫功能的激活,部分患者会出现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最为典型的即包括免疫性肠炎。该不良反应虽然并非普遍,但对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认识、预防并及时处理免疫性肠炎,对于肿瘤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安全极为重要。

一、免疫治疗及其不良反应的背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中的重大进展,代表药物如程序性死亡蛋白一(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四(CTLA-4)抑制剂。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刹车”信号,让T细胞重新具备杀伤肿瘤的能力。但同时,这种免疫系统的“释放”也会带来意外的副作用,使免疫细胞攻击正常组织,肠道就是较为敏感的部位之一。

肠道作为人体最大免疫器官之一,免疫失衡时极易出现炎症反应。免疫性肠炎的发生多见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和严重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二、免疫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与风险评估

免疫性肠炎通常在接受免疫治疗后数周至数月内发生。其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性腹泻、腹痛、黏液便、血便、食欲减退甚至发热等。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部分病例可进展为重症肠炎,导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并可能威胁生命。

早期识别免疫性肠炎至关重要。对于接受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高度警惕该并发症的可能,并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医生会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判,明确诊断并排除感染等其他原因。

三、免疫性肠炎的诊断手段与分级

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与典型症状,同时需排除常见的感染性肠炎,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医生通常会进行血常规、炎症指标检测、粪便病原学检查,必要时辅以肠镜检查以观察肠黏膜的损伤状况。

根据腹泻的频率、严重度及是否合并其他全身症状,免疫性肠炎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轻度病例多表现为轻微腹泻,生活影响不大;中度及重度患者则腹泻频繁,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或其他系统性表现。

四、免疫性肠炎的治疗策略

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干预,并视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处理。对于轻度病例,可暂时停用免疫治疗药物,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调节饮食等措施。中度以上患者需加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类制剂,通过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控制症状。严重患者需住院治疗,部分对常规激素无效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变化及并发症风险,如肠穿孔或严重感染。一旦症状缓解,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药物,并根据恢复情况考虑是否重新启动免疫治疗。

五、免疫性肠炎的预防与患者管理

预防免疫性肠炎的关键是加强风险评估和患者教育。就诊前应详细了解既往肠道疾病史,必要时进行肠道功能基线评估。免疫治疗期间,应定期随访,及时询问和记录相关消化道症状。

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免疫治疗的相关风险,掌握常见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腹泻、腹痛等问题,不应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权衡治疗利弊,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六、未来展望与治疗新进展

随着免疫治疗的普及,对于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干预正在不断完善。针对免疫性肠炎,未来有望开发更精准的风险预测工具和新型治疗药物,如更具靶向性的免疫调节剂,以降低副作用发生,同时确保肿瘤治疗效果。多学科协作管理亦成为趋势,由肿瘤科、消化内科、营养科等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优策略。

结语

免疫治疗为实体肿瘤患者带来了全新希望,但免疫性肠炎等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提高识别能力、规范诊疗流程、完善患者教育,是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免疫治疗才能最大限度惠及广大肿瘤患者。

马国栋 莒南县人民医院南院区

下一篇晚期肝癌的一二线药物治疗差异
上一篇肺癌的预防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