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过程中肝酶升高的应对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极大地改变了实体肿瘤患者的治疗格局。其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作用,展现出显著的疗效。然而,免疫治疗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其中肝脏毒性(即肝酶升高)是较为常见且需高度重视的并发症。本文将重点探讨免疫治疗过程中肝酶升高的原因、临床表现及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进一步认识这种情况,保障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一、肝酶升高的免疫机制与临床表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通过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关键通路,解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T细胞得以发挥更强的抗癌作用。然而,这种免疫激活有时也会误伤正常组织,导致免疫相关肝炎(Immune-related Hepatitis, IRH),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引起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伴随胆红素升高时,提示胆汁淤积或肝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临床上,肝酶升高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定期血液检测发现。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黄疸、腹痛等肝损伤表现。严重者肝功能衰竭风险增加,需要及时干预。
二、肝酶升高的诊断及分级
为科学评估肝毒性程度,医学界普遍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事件评定标准(CTCAE)将肝酶升高分为四级:
一级为轻度肝酶升高,ALT或AST超过正常上限1-3倍;
二级为中度,升高至3-5倍之间;
三级为重度,超出5-20倍;
四级为危重,超过20倍。
此外,还需结合胆红素水平和患者临床表现,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肿瘤进展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三、肝酶升高的处理原则
免疫治疗引起的肝酶升高治疗的核心是平衡疾病控制与安全风险。具体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轻度肝酶升高(一级)通常无需停止免疫治疗,但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医师可能会增加检测频率。患者应避免肝损伤风险因素,如饮酒和服用肝毒性药物。
中度肝酶升高(二级)时,建议暂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同时给予肝保护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控制免疫介导的肝炎,通常采用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剂量及疗程遵医嘱。
重度及以上肝酶升高(三级、四级)属于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需立即停止免疫治疗并开始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联合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或髓系抑制剂。此外,密切监测肝功能和病情进展,防止出现肝功能衰竭。
四、康复期的管理与免疫治疗的再启动
肝酶恢复正常表明肝损伤得到控制。但仍需慎重评估是否恢复免疫治疗。一般情况下,对于二级肝毒性患者,在肝酶稳定恢复后,医师会根据患者整体状况及肿瘤反应谨慎复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而三级及以上患者通常不建议重新使用,以避免肝损伤复发。
患者康复期间,应继续监测肝功能,避免再次伤害因素,同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和避免肝毒性药物。
五、患者与医护团队的合作
肝酶升高作为免疫治疗的重要不良反应,需要医生与患者密切合作。患者应主动报告任何异常症状,如乏力、黄疸或腹痛等。医护团队则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
此外,肝酶升高的管理还涉及多学科协作,如肝病专科、肿瘤科和免疫科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安全性和疗效。
结语
免疫治疗为实体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遇,但肝酶升高作为常见的免疫相关副作用,需要科学评估和规范管理。通过对肝酶升高的发生机制、诊断分级及合理干预,患者和医生可更好地共同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免疫治疗的优势,保障治疗安全。未来随着相关研究深入,免疫治疗引发肝毒性的预防与治疗将更加精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命质量与治疗效果。
覃鹏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