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患者急性并发症的识别与急救管理
引言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作为实体肿瘤中较具代表性的疾病,宫颈癌不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伴随复杂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部分患者在病程中还可能出现突然、危及生命的急性状况。因此,及时识别和有效应对宫颈癌急性并发症,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改善预后极为重要。本文将从临床实际出发,系统梳理宫颈癌常见的急性并发事件及其急救措施,旨在为医疗人员、护理团队以及患者家属提供科学、规范的急救知识和应对策略。
一、宫颈癌常见急性并发症概述
宫颈癌患者在疾病进展或治疗过程中,可能遭遇多种急性并发症,最为常见的包括大出血、感染性休克、肾功能衰竭、消化道穿孔和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易导致生命危险。其中,宫颈局部浸润易引起阴道或盆腔大出血,是急救管理中的高危情形。此外,化疗、放疗后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感染,而晚期肿瘤侵犯输尿管可诱发急性肾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和肿瘤相关肺栓塞同样具有较高的急性死亡风险。科学识别各类症状,是后续急救干预得以快速实施的基础。
二、急性大出血的识别与急救
宫颈癌相关阴道大出血是需要即刻处理的紧急状态。出血表现常为阴道持续流血、色鲜红或暗红,量多时可伴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低血压、意识障碍等。一旦识别大出血,院前急救应以绝对卧床、抬高下肢、保持呼吸道畅通为主。出血部位可临时采用压迫止血、冰敷外阴等措施。医务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或胶体液体,必要时配合输血。医院内紧急处理还包括局部药物止血、阴道填塞、动脉栓塞术乃至应急手术治疗。所有急救过程中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再出血和感染。
三、感染性休克的预警与处理
由于肿瘤破溃、化疗抑制等因素,宫颈癌患者极易并发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入血流,可迅速导致感染性休克,表现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反应迟钝等,应高度警惕。感染性休克的急救原则是“早识别、早复苏”,院外应保持通畅呼吸道,减轻过度体力活动。到达医院后,立即建立多路静脉通道,优先快速输入补液,同时尽早抽血培养,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必要时加用升压药物,并力求查明感染源,辅以外科干预或感染灶引流。对于免疫力极低的患者还应采取隔离防护,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四、肾功能衰竭的急救干预
宫颈癌晚期易因肿瘤侵及双侧输尿管,发生梗阻性肾功能衰竭。其早期征象为尿量骤减、全身浮肿、恶心呕吐、乏力等。急性肾衰时,应限制水盐摄入,监测电解质和尿量,条件允许时紧急行膀胱穿刺或放置输尿管支架,以解除梗阻。若有高钾血症则需静脉注射钙制剂、胰岛素和葡萄糖等药物,严重时尽早启动血液透析。早期识别和积极解梗,是保障患者生命的关键步骤。
五、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紧急识别
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的高凝状态及长期卧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大大增加。如果血栓脱落进入肺血管可致肺栓塞,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紫绀、甚至休克和猝死。患者或家属如发现腿部肿胀、红肿、疼痛,应立即就医排查。急救重点为安静卧床,避免下肢活动,尽快送至医院进一步影像学确诊和给予抗凝、溶栓,必要时外科取栓。
六、消化道穿孔及急性腹痛的应对
罕见但危重的情况还包括肿瘤和放疗导致的宫颈周围组织坏死和消化道穿孔,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部肌紧张、伴发热、恶心。遇此情形,应立即绝对禁食,禁止饮水,保持静脉通道开放,早期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扩散,尽快联系医院急诊处理,多数需紧急手术干预。
结语
宫颈癌急性并发症的发生虽不可完全预测,却可以通过科学识别、及时干预大幅降低死亡和并发症风险。医患双方需要共同关注患者病情动态,普及应急处理常识,优化急救操作流程。未来,随着诊疗模式的不断进步,急救技术与多学科团队协作将持续提升宫颈癌患者的急性救治水平,为全面提高生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张永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