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一、胃癌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胃癌更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在十大癌症前列。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物)、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背景、以及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胃癌的发病呈现一定的年轻化趋势。男性患者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五十岁以上。
二、胃癌的诊断流程与关键检查
胃癌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易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混淆,准确诊断依赖规范检查流程。
症状方面,早期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反酸、腹胀、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晚期则可出现体重明显减轻、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腹部肿块及转移征象如腹水、黄疸等。
检查方面,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能够直视病灶并进行活检取材,为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影像学检查如CT及MRI则用于评估肿瘤的局部浸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助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超声内镜技术在判断肿瘤浸润层次方面优势明显,可区分早期和进展期胃癌。此外,PET-CT在疑难病例中用于排除远处转移和疗效评估。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等,虽不能确诊但对随访监测具有指导意义。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可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治疗耐受性。
三、胃癌治疗策略:多学科综合治疗
胃癌的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根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综合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支持治疗。
手术治疗依然是根治性治疗的基石。早期胃癌患者通常接受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对于局部晚期胃癌,联合术后辅助化疗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部分无法根治切除者可采用姑息手术以缓解症状。腹腔镜微创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在合适患者中获得广泛应用。
化疗在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术前新辅助化疗能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常用方案有奥沙利铂联合多种药物的组合。晚期转移患者则多采用姑息化疗,以控制病情和改善症状。
靶向治疗近年来成为胃癌治疗新的突破口。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HER2阳性)患者,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提高疗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阿帕替尼在晚期多线治疗中显示一定疗效。免疫治疗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特别适用于肿瘤具有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错配修复缺陷患者,已成为晚期胃癌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放疗主要用于局部晚期胃癌的辅助治疗或姑息缓解症状,介入治疗如动脉栓塞术用于控制肿瘤出血。支持治疗涵盖营养、镇痛等,贯穿治疗全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四、胃癌预后影响因素与生存管理
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于肿瘤的分期、病理特征、治疗的规范性及患者全身状况。TNM分期体系是最权威的预后评估工具,早期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晚期患者。病理分化差、弥漫型胃癌、伴有脉管癌栓的患者预后较差。规范的根治性手术及完整的辅助化疗流程也决定疗效优劣。患者年龄、体能状况以及合并症等也会影响治疗耐受性和长期存活。
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常规随访建议前两年每三至六个月一次,之后每六至十二个月一次,持续五年。随访内容包括胃镜检查监控吻合口及残胃,肿瘤标志物监测复发风险,定期影像学复查确认无远处转移。若出现复发,需重新评估分期,采取综合治疗手段,有部分患者可二次手术。
生活方式调整对预后管理不可忽视。建议患者采取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及腌制食品,增加优质蛋白与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适度运动有助改善免疫功能和体能。患者常伴随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必要时专业心理干预有助提高生活质量。
五、胃癌预防与筛查
胃癌预防最关键的是根除病因,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科学规范的四联疗法根除HP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生的有效措施。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减少高盐和腌制食品摄入,戒烟限酒,摄取足够蔬果,也有积极作用。癌前病变的早期治疗及定期复查同样重要。
筛查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包括年龄中年以上、胃癌家族史、HP感染史及胃癌多发地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等指标可初筛,阳性者建议进行胃镜检查。胃镜仍然是早期胃癌筛查的金标准,能够有效发现早期病变,显著提高治愈率。
六、总结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正迈向精准化和个体化阶段。多学科诊疗模式、多种治疗手段的合理结合,使得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未来,通过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推动早期诊断技术革新和深入基础研究,将有望实现更有效的靶向和免疫治疗,进一步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患者应重视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接受系统规范的诊疗和随访,全方位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亓立爱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