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管理:守护健康的重要一环
血脂,作为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它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糖脂等,其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是最主要的成分。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的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血脂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但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可能导致血脂水平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血脂管理成为了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
一、血脂的来源与代谢
人体内血脂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血脂是指在人体的肝脏、脂肪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的血脂成分;外源性血脂则是指由食物中摄入的血脂成分。这两种血脂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血脂代谢平衡。
正常情况下,外源性血脂和内源性血脂此消彼长,维持着动态平衡。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了脂类物质后,肠道对于脂肪的吸收量便会随之增加,此时血脂水平就会有所升高。但由于外源性血脂水平的升高,肝脏内的脂肪合成便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血脂分泌量减少。相反,如果在进食中减少对外源性脂肪的摄取,那么人体的内源性血脂的合成速度便会加快,从而防止血脂水平偏低。
二、血脂异常的危害
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中一种或多种水平升高。高脂血症不仅影响脂质代谢,还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
ASCVD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血脂异常通过增加ASCVD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的主要致病性危险因素。它会在血管内皮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除了LDL-C外,其他含有载脂蛋白(ApoB)的脂蛋白,包括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其残粒,以及脂蛋白(a),也被认为参与了ASCVD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些脂蛋白的异常水平同样会增加ASCVD的风险。
三、血脂管理的重要性
鉴于血脂异常对健康的严重威胁,血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血脂管理的核心策略是依据ASCVD危险分层进行不同强度的干预。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ASCVD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是控制血脂的基础。应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也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降脂药物: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加用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等则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血脂监测: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是及时发现血脂异常的重要手段。对于普通人群,建议40岁以下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及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1次血脂检测。
四、血脂管理的误区与纠正
在血脂管理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加以纠正。
误区一: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实际上,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多种成分。引起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过高。
误区二:害怕血脂增高,拒食脂类食物。合理摄入脂肪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关键在于控制脂肪摄入的种类和量,而不是完全拒绝脂类食物。
误区三:血脂达标后就可以停药。血脂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血脂达标后,也需要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防止血脂再次升高。
五、特定人群的血脂管理
对于不同人群,血脂管理的目标值和策略也有所不同。
超高危人群:发生过≥2次严重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ASCVD事件且合并≥2个高危险因素。这类人群需要更严格的血脂管理,LDL-C应控制在<1.4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极高危人群:不符合超高危标准的其他ASCVD事件患者。这类人群的LDL-C应控制在<1.8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高危、中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LDL-C应控制在<2.6mmol/L;对于中危人群,LDL-C应控制在<3.4mmol/L。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ASCVD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更为严格,LDL-C应控制在更低水平,以降低ASCVD风险。
总之,血脂管理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及定期的血脂监测,可以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ASCVD的风险。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关注血脂健康,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傅雪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