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药物导致的高血压该如何处理

2025-07-31 22:44:03       3668次阅读

抗血管生成药物导致的高血压该如何处理

抗血管生成药物是现代实体肿瘤治疗中的重要药物类别,包括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仑伐替尼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信号通路,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限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然而,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同时,抗血管生成药物常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高血压是一种较为常见且需重视的并发症。本文将系统阐述抗血管生成药物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策略,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与应对这一问题。

一、抗血管生成药物引发高血压的机制

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靶向VEGF信号通路,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成熟。VEGF不仅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亦参与正常血管的功能调节,尤其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是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其合成依赖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抗血管生成药物抑制VEGF信号后,一氧化氮的生成减少,导致血管舒张能力受损,血管收缩增强。同时,这些药物还能促进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管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合成增加,进一步升高血管阻力。此外,微血管稀疏现象(capillary rarefaction)也是诱发高血压的机制之一,因毛细血管密度减少使外周阻力增加。以上多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

二、临床表现及高血压的分级管理

抗血管生成药物诱发的高血压多在用药初期出现,通常在治疗开始后数周内发生。血压升高的表现范围从轻度血压增高到严重高血压危象均有可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或视物模糊等症状。根据最新的高血压分级标准,临床医师应对血压进行动态监测,分为轻度(收缩压一百四十五至一百五十九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九十至九十九毫米汞柱)、中度及重度高血压,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

三、用药前的预防与风险评估

合理预防是抗血管生成药物相关高血压管理的关键。用药前应对患者基础血压进行详细评估,明确是否存在原发性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病史,特别是冠心病、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同时还需了解家族高血压病史。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进行综合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基础血压控制不良者,应在治疗前优化抗高血压方案。

四、高血压的监测方法与频率

开始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后,患者应接受严格的血压监测。建议使用居民在家自测血压结合门诊定期复查的方式,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压,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监测方法应保证准确、规范,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和血压波动的影响。对重度高血压患者,应加密监测频率。

五、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与调整

针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引发的高血压,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治疗以降低血压、防治心血管事件为目标。通常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常规降压药物。由于VEGF通路抑制与血管收缩机制相关,ACEI和ARB因兼具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常被推荐优先使用。如病情复杂或伴有蛋白尿、糖尿病等,应个体化选药及剂量调整。钙通道阻滞剂对血管舒张有良好效果,适合联合应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低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六、用药期间的治疗监测与药物调整

抗血管生成药物使用过程中,如患者出现持续性中度及以上高血压,首先应强化降压治疗,保证血压稳定后才能继续抗肿瘤治疗。对于严重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患者,应暂停抗血管生成药物,待血压控制后再考虑恢复治疗。在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不建议盲目减量,以免影响抗肿瘤效果。多学科协作是管理抗血管生成药物相关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七、生活方式干预的辅助作用

除了药物干预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患者应避免高盐饮食,保持合理体重,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以辅助血压控制。患者需养成规律监测血压的习惯,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心理疏导也有助于减少应激反应,降低血压波动。

结语

抗血管生成药物显著改善了实体肿瘤患者的治疗预后,但其引发的高血压问题不可忽视。理解其机制、加强用药前风险评估、严密监测血压和规范降压治疗,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面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导致的高血压,遵循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将有助于实现肿瘤治疗与血压控制的平衡,最终提升患者整体生存质量。

阮柏雄

邵阳珂信肿瘤医院有限公司

下一篇血栓怎么办?
上一篇鼻咽癌的预防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